• 回复
  • 收藏

为什么说“我国人口红利仍在延续”?

薛定谔的猫   有道财富 楼主 3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①随着教育水平、国民素质显著提升,人口红利非但没有消失,反倒为人才红利打开了增长空间;

②“银发经济”写进政策文件,站上风口;“银发力量”入选年度流行语,引人注目。


为什么说“我国人口红利仍在延续”?


网上有人说,老龄化加快,社会正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人口红利已经见底。我想知道,咱们国家的人口红利还能不能延续?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是不是都要受影响?将来我们给长辈、给自己养老,会不会“压力山大”?

——人民网网友1*3 


人口问题,“国之大者”。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等趋势性特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两成。一边迈向共同富裕,一边经历“未富先老”,这是摆在面前的现实。


“未富先老”,是否意味着人口红利消失?人口发展,还能支撑我们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吗?


寻求答案,不妨先着眼其中的两组关键词,厘清人口与红利、“富”与“老”的辩证关系。


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两大奇迹”,无疑得益于劳动力丰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红利、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更是根本原因。人口,并非发展红利的全部;即便劳动力减少,尚有政策、技术、资本等要素补位、兜底,对冲单方面影响。


再说人口红利,其内涵也在与时俱进。人口发展,既看数量,也看质量。随着教育水平、国民素质显著提升,人口红利非但没有消失,反倒为人才红利打开了增长空间。释放人才红利,助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正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人口与红利,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题,更像囊括若干变量和算法的多元函数,通过高阶视角,才能透彻解析。


132904cnl18nn3cmnjqqqq.jpeg


同理,人口红利不仅要看增量,还要看存量;不仅在于“新生代”,也在于愈发给力的“老一辈”。


曾经,人们还担心老年人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转眼间,一批老年人刷起了短视频、爱上了网购,甚至自己当网红、做电商,破次元、火出圈。1.7亿中国老年网民为互联网注入新活力,人口红利的延续效应,不容小觑。


放眼更多领域,银发群体同样朝气蓬勃。风景名胜地,带着户外装备、摄影器材,体力不输小年轻;相约健身房、滑雪场,燃烧卡路里;投身各类教育平台,舍得为知识付费,活到老、学到老。中老年文旅年消费超7000亿元、在线教育人群约3500万、马拉松参赛者逐年增加……六七十岁,正是“闯”的年纪。


“老”,未必是“富”的阻碍。


“银发经济”写进政策文件,站上风口;“银发力量”入选年度流行语,引人注目;陪老年人就诊、代写回忆录,成为许多年轻人“创收”的新行当。身边事、大数据都在表明,亿万“银发族”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社会发展的机遇。


向“老”发力,再创红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让全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顶层设计指明方向,众多实干者、创新者循声耕耘。


人口有存量、有质量,银发力量支棱起来、老当益壮。释放新红利,可期亦可及。


展开视野,还能看到,统筹应对少子化、老龄化,避免顾此失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人口发展新形势下,不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一系列战略之举,照应当下,照亮未来。


新时代的中国,无论长幼,都有条件展望并践行同一个目标:充满信心,把日子过得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2)

nwdlakc3j   世界首富 3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西太原
关注人口
参与人数 1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3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3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萤火微凉浅草暖   论坛首富 3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北京
不错不错哦。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奖励规则

HOT • 推荐

关注16

粉丝124

帖子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