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如何认清我们经济政策的取向?第一财经2025年2月4日一年一度的全 ...

鱼羊鲜   论坛守护神 楼主 2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南京
如何认清我们经济政策的取向?

第一财经

2025年2月4日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球似乎都在关注中国政府是否会为稳定今年的经济推出一些重磅政策。其实,自从去年9月24日以来,特别是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高层已经为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力度定了基调。

基于各省市已经公布的本地今年预设的主要经济指标和去年全国经济主要指标完成的情况,可以大胆猜测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仍会将GDP增速设定在5%左右,但会将通胀目标从之前3%下调到2%,并会继续强调并在稳定股市和楼市、化解地方债和加大民生支出方面给出具体的措施。至于能否出台所谓重磅或超预期政策,部分取决于我们对当前的经济恢复状况怎么看,当然也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的未来取向。

我的看法是,经济在疫情之后的恢复也就大体如此了。两年来的情况表明,经济的很多方面难以恢复到之前的状况,恐怕不是政策不到位,而是市场环境变化实在太快,就像时装一样,很多两年前还很流行的经济活动突然就黯然失色了。简单说,经济已进入快速而全面的转型通道中。

不看到这个略显残酷的现实,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经济的现在与未来。环境变化太快,可以算是中国经济这些年来的最大变化。当然是无处不在的生存竞争压力催生了我们看得到的变化。据我作为经济学家的观察,大概有两个业已成型的趋势是这种生存竞争压力的来源:一是经济的潜在增速确实大大放缓了,不可能再回到哪怕五年之前;二是技术驱动的转型在不断加快,尤其是数字技术和AI的渗透在全面颠覆并再造我们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流程。

关于GDP潜在增速的放缓趋势,已是不争事实。30多年前,由于更低的起点,远离稳态,只要有合适的政策支持,它便可以由更多的基建投资和更多的加工制造活动来驱动增长、创造就业、引发劳动力跨域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从而再催生更多的服务业发展。更重要的是,那时候为了更快的追赶,投资和贸易活动最初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已非常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收敛速度自然会快速放缓。内部也一样,由于实际收入差距大幅度缩小,内地向沿海的收敛速度也在快速放缓。这不仅造成整体经济增速的明显下降,还从根本上弱化了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的优势。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的趋势在加速,劳动力、土地和环境要素等传统的增长要素的优势在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趋紧。

预料到这些变化的长期影响,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的发展,就需要推动转型,塑造新的优势。增长模式就需要主动求变,要由围绕要素扩张的外延驱动模式向围绕技术创新的内涵驱动模式转变。

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出现对经济社会而言,既是冲击,也是机会。放眼全球,虽然这种冲击在每个国家可能都存在,但中国无疑是最先感受到这种冲击的国家。现在可以说,这一轮的技术冲击是全球化之后的最大全球性冲击,各国如何应对势必会成为政治乃至地缘政治面临的新的重要的挑战。

考虑到中国近代以来始终深藏追赶西方的决心,中国会比西方更积极拥抱这轮技术突破带来的机遇,这使得中国在这轮技术冲击中看到了更多的机会。事实上,这些年来经济即使面临多重压力,政府致力于让经济走出传统模式、实现多重转型的战略目标也没有被动摇。2024年3月,李强总理在他任上的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仍明确表示,“要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注重精准施策,把握宏观调控时、度、效,加强逆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和短期强刺激,更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用力”。

当前中国经济的状况大致就处于这样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张力状态之下。由于经济总量的扩张相对有限,在几乎所有的行业,生存竞争的压力骤增,不仅被流量经济和数字平台替代的传统商业模式和业态面临巨大的调整和转型,就连已有的网购数字平台巨头也会被更新兴的业态竞争,就像这两年京东和拼多多在网购平台模式上会面对抖音的模式创新那样。而在新兴的硬核科技行业里,创业型和成长型企业,特别是半导体、新能源、AI等一些关键领域,受到了更多政策和金融资源的支持,无疑会加快技术创新与迭代。DeepSeek的出现表明,这种技术追赶是可能的,尽管这条路还要走很长。

回头看我们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也大致反映了这样一个阶段——受技术驱动的全面转型的阶段。可能也是基于对中国必然要从投资驱动的增长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换的判断,早在2016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对化名中央“权威人士”的访谈中,这位“权威人士”就预判,“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未来)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而是L形的走势。这个L形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有人把这个走势干脆叫做中国式放缓,一种熊彼特式的放缓现象。宏观上,现在的这个状况确实并不典型,跟我们20年前的短期周期波动比也很不同。针对这个状况,一些经济学家说,因为中国缺乏市场出清机制,才使得宏观平衡难以快速实现,但没有意识到过去这十年中国的政策取向一直是在鼓励创新转型与宏观稳定之间做平衡,或者简单说是在短期与长期之间做协同。

大势所趋,我们必须看到并理解,中国经济会长期维持国内非常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鼓励技术创新和转向创新驱动的新的增长模式,这是中国得以保持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不二来源。但创新越快,竞争越是激烈,经济中的张力也越大。

在经济上我们在进入一个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阶段,但这也为我们改变一些不适应这些变化的政策和制度提供了机会。比如,我们需要鼓励服务业向更宽更深的方向发展以应对创新驱动的增长阶段的到来。再比如,我们需要致力于加快建立起一个可以给社会成员或家庭提供更多收入支持和转移支付的福利与保障体系,来缓冲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转型中可能受到的冲击。而这一点也是当下经济学家讨论扩大内需时经常被拿出来说事的。
参与人数 2宝石 +2 收起 理由
花之语 + 1
飒爽 + 1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4)

nwd7pv29pk   世界首富 2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经济政策
参与人数 1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3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3

[发帖际遇]: 李嘉诚对nwd7pv29pk 说:“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事实上周遭的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nwd7pv29pk 听后得到了2 颗宝石。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喜大普奔   论坛守护神 2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北石家庄
关注一下
参与人数 1宝石 +2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2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2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球   论坛守护神 2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
经济政策
参与人数 1宝石 +1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1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1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花之语   论坛守护神 2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新疆乌鲁木齐
认清我们经济政策的取向
参与人数 1宝石 +1 收起 理由
鱼羊鲜 + 1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1

[发帖际遇]: 塞万提斯对花之语 说:“财富可以弥补人生许多不足之处。 ”花之语 听后得到了2 颗宝石。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奖励规则

HOT • 推荐

关注538

粉丝581

帖子174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