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l “种子”是农业种植的起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l 当前中国种业市场品种分布集中,但市场规模复合增速持续下滑。放缓主要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内外因素的叠加,农户生产收益不佳,从而导致下游需种量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农作物自给率下行,企业原始育种能力弱且同质化严重,从而抑制了种子单价的上涨。
l 种业市场短期影响因素:俄乌冲突,印度小麦出口禁令,新冠疫情,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全球粮食供应的进一步紧缺。短期来看,全球粮价的上涨并不会太快结束,而农产品作为种植业产业链的终端销售品,价格的上涨也会带动种植产业链整体经营表现得到改善。终端的价格向上游传导,种子的价格也有望增长。
l 种业市场长期发展趋势:1. 政策助力行业集中度和规范性提高,研发实力强大的企业有望显现先发优势;2. 转基因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转基因种子商业化或将成为行业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l 截至2022年5月26日,种植业(申万)指数当前市盈率为75.5倍,处于其十年历史市盈率67.58%的位置,略高于其合理市盈率,但处于正常区间范围内。根据市场预期及Wind预测综合得出,预计在2022-2024年,每股收益增长率分别为:34%,17%,14%。种植业指数在 2022 年底的预测市盈率为56.3倍,2023 年底预测市盈率为 48.1倍,指数未来两年潜在涨幅可达32%左右。
l 相关基金:嘉实农业产业股票A(003634)
“种子”是农业种植的起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对于保障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乃至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作为全球粮食主要生产国之一,在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就已经达到1.18亿公顷,主要农作物良种也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农作物常年用种量达到100亿公斤,其中80%依靠于企业供给。
但是,由于中国的种业发展起步较晚,在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规定的正式施行后,中国种业才开始进入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可是,与美国等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种业的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及奕丰金融研究部整理
截至2022年5月26日
种业属于农林种植业的细分板块,而与一般行业不同的是,种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有着一定的独特性,因为种业不具备标准意义上的上业,但是随着中国育种科研实力的不断提高,才促进了近几年上游育种的发展。上游包含了种子的研发,实验,培育摘;中游是种子的各类产品,也就是研发成果;而下游是种子的种植所涉及的行业,例如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细分上游种子培育产业链,包括品种选育,种子繁殖,推广销售等环节,其中育种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而制种则是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农作物品种,销售推广则是由中间的渠道商等来进行。
种业发展现状-品种分布集中,市场规模复合增速持续下滑数据来源:中国种业发展报告及奕丰中国研究部编撰
截至2022年5月26日
中国种业的市场化改革主要发生在2000年-2010年,自2000年《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开始,伴随着种业准入门槛的降低,以及外资和个体经营资本的介入,中国的种业生产逐步进入以新品种为核心的竞争格局。在高速发展了近10年后,农业部将2010年定义为种子的执法年,由于行业进入壁垒的放低,从而导致中国从事种子行业的企业数量激增,国家开始提高准入门槛并加强监管,由此市场进入深化改革阶段。
我国种业发展的品种分布都较为集中,格局也相对稳定。主要粮食品种由玉米,水稻,小麦,大豆,以及马铃薯这5个种子品种组成,根据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这5种农产品种子的市场份额合计占比约70%,其中玉米占比最高,比例为29.1%,其次是水稻占比约24%,小麦占比约16%左右。
数据来源:中国种业发展报告及奕丰中国研究部编撰
截至2022年5月26日
在2011年-2015年,种业终端市场规模由990亿元增长至1170亿元(图2),整体市场规模以4%左右的5年复合增长率缓慢增长。2016年以来,由于我国主粮库存过多的问题,国家提出以“调面积、减价格和减库存”为主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种子市场规模在2016-2019年间停滞在1200亿元左右,2019年市场规模迎来拐点,种业终端市场市值1192亿元,同比增长1.5%,结束了两年的同比下滑,但5年复合增速却下滑至1%左右。
种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速的放缓主要可以归结于2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内外因素的叠加,农户生产收益不佳,从而导致下游需种量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农作物自给率下行,企业原始育种能力弱且同质化严重,从而抑制了种子单价的上涨。这些因素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种业市场规模的长期增长。
数据来源:Wind及奕丰中国研究部编撰
截至2022年5月26日
主要农作物种植方面,为了鼓励农户的种粮积极性,自2008年起,国家就开始持续上调水稻的最低收购价格,并实施玉米临储收购政策,中国杂交稻谷和杂交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小幅增长,并在2015年达到种植面积的高峰,2007-2015年间,稻谷种植面积上涨49.8%,玉米种植面积上涨6.3%。
2016年粮食库存高居不下,在国内外价差拉高粮食进口量的背景下,中国的粮食政策就发生了转向,而需种量也随之下降。2016年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收购政策,2018年国家发改委宣布大幅下调水稻最低收购价,下调比例由7%至13%不等,农作物种植收益的下滑使得农户种植积极性受到明显压制。
数据来源:Wind,中国种子贸易协会及奕丰金融研究部整理
截至2022年5月26日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农业国,种业却大而不强。近10年来,中国农产品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物质资源对进口的依赖程度逐渐提升。根据WTO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突破2100亿美金,同比上升8%,而出口额下降至781亿美金,同比下降4%,农产品贸易逆差约1377亿美金。
除主粮种子外,蔬菜类,草种类别的农作物自给率呈现下行趋势。由图可见,百分比代表种子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我国饲料作物,糖料作物以及部分蔬菜作物对进口种子的依赖程度已达到90%以上,而85%以上的大豆种子常年依赖于进口。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近几年国内消费升级,农产品的供给多样化需求扩大,但是单纯依靠常规的技术手段和扩大生产规模已经难以满足国内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国外在转基因技术上的领先,使得进口农作物在价格和种类方面较本土农作物更有优势,从而导致消费者也越来越依赖进口产品。
数据来源:Wind 及奕丰中国研究部编撰
截至2022年5月26日
自新冠疫情的快速蔓延之后,全球的粮食生产本就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今年上半年的俄乌冲突,更是将农产品的价格推上了近几年的高位。从全球主要农产品的现货价格中可以看到,玉米,小麦,大豆的现货价格已经创了近12年来的最高价格,而大米价格也有着小幅的上升。
数据来源:Wind 及奕丰中国研究部编撰
截至2022年5月26日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重要的谷物出口国。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1年两国整体小麦出口占全球小麦出口总量的26%,而乌克兰的玉米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13%。
不仅如此,俄罗斯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经济体。根据统计数据,2021年俄罗斯向全球出口的多项产品和原材料均占全球市场第一,其中尿素、磷铵、钾肥、复合肥等出口占全球贸易额的 18%、14%、27%和 38%,而巴西、中国、印度、美国等国家都是俄罗斯化肥出口的主要对象。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肥料总计50亿人民币,其中 43 亿是钾肥,约占我国钾肥总进口的三分之一。对于农业生产的产业链而言,化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种植面积全球前列的国家,中国化肥整体使用量占全球的30%以上,而谷物种植施用化肥量占比达38%每亩。自俄乌冲突后,中国的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其中肥料的涨幅约在30%-40%之间,化肥价格整体处于高位运行。
与此同时,近年来,严峻的气候问题也同样无法忽视。2021年下半年,受夏季暴雨及秋汛的影响,北方大量的玉米产物还未到收获季节便遭受绝收。今年4月正值预备春耕之时,由于疫情影响物流运输,以及农民返乡,东北地区不得不延后春耕的时间。众所周知,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种植区域,更是大豆和玉米的主产区,每年大豆种植约占全国产量的60%,玉米种植约占全国产量的40%。春耕后延,但由于气温持续偏低,加上降雨过多,导致今年东北的玉米延误播期而改种大豆。
全球范围来看,印度因遭遇极端高温天气而禁止出口小麦,同时,根据USDA数据显示,2022/23年度,澳大利亚受洪灾影响预计小麦产量或同比下降17%。
俄乌冲突,印度小麦出口禁令,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全球粮食供应的进一步紧缺。短期来看,全球粮价的上涨并不会太快结束,而农产品作为种植业产业链的终端销售品,其价格的上涨也会带动种植产业链整体经营表现得到改善。
终端的价格向上游传导,种子的价格也有望增长。对于中国目前的粮食库存来说,主粮的供应不存在较大的问题,只是在部分粮食品种上仍存在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尤其是玉米,油料和饲料的相关农产品。为保障国产大豆市场的供应,今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2000万亩以上,同时,粮价的有效传导也有望推动种植产业链的高景气。
种业市场长期发展趋势
1.政策助力行业集中度和规范性提高,研发实力强大的头部企业有望显现先发优势
数据来源:Kynetec,Phillips McDougall,先正达招股说明书,及奕丰金融研究部整理
截至2022年5月26日
完善的种业知识保护体系是激励企业研发创新的前提,相较于农业领域领先的国家,我国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是较低。种业改革时,在放宽品种准入限制的同时,由于对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从而导致龙头企业的研发成功在几年后迅速被市场抄袭,因此无法形成有效的技术壁垒。也由此导致了中国种业目前的行业集中度明显低于全球水平。
当前全球生物育种市场已形成拜耳,科迪华,先正达三足鼎立的格局,由图可见,2020年全球种业CR5达到52%,相比较而言,中国种业的竞争格局却极度分散,龙头企业中最高的市场占有率仅达到4%,整体CR5仅为12%。
自2022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种子法》正式施行。相较于此前的版本,修订后的《种子法》重点聚焦于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扩大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加大对假劣种子的打击力度,完善侵权赔偿制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等四个方面,此次修订有利于强化中国种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进一步优化行业发展的竞争秩序。
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下,具备自主研发创新的种业公司也将更有动力进行原始创新,而研发实力较为强劲的头部种业公司也有望显现先发优势。
2. 转基因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转基因种子商业化或将成为行业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数据来源:Wind 及奕丰中国研究部编撰
截至2022年5月26日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DNA重组,转化等技术将特定的,其他生物的遗传基因转移到受体生物之中,并使新的品种达到可预期的,定向的遗传改变。与传统杂交育种技术比较,转基因技术研发出的农作物单产量高,抗虫性良好,周期短,且准确性提升,为种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
自1996年起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推广,接受转基因的国家数量至今已达到29个,而种植面积从170万公顷上升至1.9亿公顷,年复合增长率约22.8%。其中,全球前五的转基因种植国家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而这些国家的转基因平均应用率也接近饱和。相比较而言,中国种植转基因面积320万公顷,其中以种植棉花和木瓜为主(表1),占全球总种植面积的1.7%。分品种来看,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是全球四大转基因品种,种植总面积占比超99%。
全球转基因作物至今已经历三代发展,其中第一代作物主要聚焦于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毒等单一性状;第二代发展为多种复合抗性;第三代转基因种子则进一步追求关于农作物品质和营养方面的改良。
通过转基因种子技术的不断改良,当前的转基因种子兼备抵御害虫损失,减少化肥及农药使用量,以及增加作物产量等多种优良特性。在降低了种植所需农资的同时,也为农户带来了更高的收益,因此,转基因种子的定价通常较非转基因的种子更高。
以中国已有的转基因棉花为例,统计显示,转基因棉花在我国推广的中后期时,转基因棉种的定价较普通棉种的价格高出约14-34元/亩,定价相当于普通棉种的5倍左右。而在美国等转基因种子大批量种植的农业发达国家,例如转基因玉米种子的溢价幅度可达20%-50%左右,价格的高低根据种子所携带的不同类型基因有关,通常基因品种越丰富,价格的区间上浮也就会越大。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及奕丰金融研究部整理
截至2022年5月26日
中国的转基因育种起始于1986年,后由于政策导向趋于审慎的态度,商业化进程停滞,直至2016年,“十三五”计划中才重新提起转基因商业化,但进展也较为缓慢。2020年,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强调种子问题,2021年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规划》,为加快中国种业振兴,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提供了支撑,其中包括了农作物种业、畜禽种业、水产种业的能力提升3个方面。
当前中国种业的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已快速推进,农业部数据显示,2022年已有4个玉米品种,1个大豆品种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根据中国转基因安全证书审批流程,转基因玉米商业化路径已打通至品种审定,而农业部规定品种审定一般在1-3年间完成,而后即可进入商业化流程。我国的转基因产品尚还处于早期阶段,具备较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转基因商业化的推进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农作物产量,还可以推动制种均价的提升,从而起到对行业进行再次扩容的影响。
数据来源:Wind 及奕丰中国研究部编撰
截至2022年5月26日
以过往国内推广转基因棉花和木瓜的经验来看,抗虫性状,增产增量的推广或可达到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假设有1户农户种植了具备抗虫性的转基因作物,那么害虫在转基因作物杀虫效果的影响下,或将更容易转而危害周边其他农户的作物,从而使得周边的农户也开始种植具备抗虫性的转基因作物。
以美国,巴西,阿根廷等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的推广案例来看,通常这些国家在5年内即可完成推广的进程,同时参考过往中国转基因棉花等作物的推广情况,叠加当前我国玉米主粮供应不确定性较大的背景下,转基因玉米种子的推广或将在5年的时间实现大约75%左右的渗透率。
表2展示了关于未来5年转基因玉米种子行业规模的测算,由于已经下发了4个转基因玉米种子安全证书,那么预计今年转基因玉米的推广率大约保守估计可达10%左右,转基因玉米的推广面积预计可达到66(百万亩)。根据转基因种子溢价20%-50%区间,预测转基因种子的价格增长率大约25%左右,对应2022年非转基因玉米定价65元/亩,转基因种子的定价则为81元/亩,那么2022年种子市场规模将会因转基因玉米种子而扩容约15亿元,同比增长约4%。
根据当前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测算,以增速由快至慢,预计在2027年,中国85%以上的玉米种植将会替换为转基因玉米,其所对应种植面积预计可超575(百万亩),种子市场规模可达560亿元,较2021增长率可达46%。
种植业市盈率估值处于正常区间,未来两年潜在增长可达32%
数据来源:Wind 及奕丰中国研究部编撰
截至2022年5月26日
截至2022年5月26日,种植业(申万)指数自年初至今下跌1.2%,跑赢沪深300约18个百分点。指数当前市盈率为75.5倍,处于其十年历史市盈率67.58%的位置,略高于其合理市盈率,但处于正常区间范围内。根据市场预期及Wind预测综合得出,预计在2022-2024年,每股收益增长率分别为:34%,17%,14%。
市场之所以会将2022年的每股收益的预期设置的如此之高,主要是由于第一批转基因种子的品种审定在今年就可以完成,如果制种速度达到预期,那么今年年底第一批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食品将会在市场上铺开。而未来两年,因为转基因种子所带来的行业扩容,将为种业的收益增长带来不错的效应。假设指数价格不变且行业盈利增速保持不变,对应每股收益增速的预测,种植业指数在 2022 年底的预测市盈率为56.3倍,2023 年底预测市盈率为 48.1倍,指数未来两年潜在涨幅可达32%左右。
相关基金介绍
在相关基金介绍上,我们认为嘉实农业产业股票A(003634.OF)相对比较符合本次主题。
本基金为普通股票型基金,奕丰研究部风险评级定义为高风险级别。基金成立于2016年12月7日,成立至今约6年时间左右。基金的投资目标是在通过投资于农业产业中具有长期稳定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力争获取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收益。基金的投资标的为农业主题,对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业现代化,以及发展生态农业尤为关注。基金经理吴越,于2013年加入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研究员职位,直至2019年开始管理第一支公募基金,自2020年12月开始接管本基金,代表型投资者风格为偏股型基金,任投资经理年限近3年,在管基金数量4只,合计总规模超64.76亿元。
选择本基金为相关基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本基金为农业主题型基金,投资主题长期围绕农业板块,投资经理多年深耕消费板块,对板块的跟踪较为密切。根据基金历年的季报可以看出,基金经理一直在对持仓进行适度的再平衡,并且最新的前五大持仓中占比较多的也是种植业,较为贴合本周焦点的主题。
数据来源:Wind及奕丰中国研究部编撰
截至2022年5月26日
本文来自「奕丰金融服务平台」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