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如何克服恐高症、增厚长期投资收益?

大球   论坛守护神 楼主 3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
01前言

前几天有小伙伴留言,问及由于他承受力较弱,特别容易恐高,因此应该如何增厚牛市里的收益?

这个问题很大,涉及到投资风险偏好、盈利体系、长期思维等方面,我答应写一篇文章来阐述我的观点和思路,今天来交作业了。

02 投资收益的来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思考一下投资收益的来源。投资收益=资金*(power(1+年化收益率,投资年数)-1)。比如,资金是100万,年化收益率10%,投资年数10年,则10年后总的投资收益是:100*(power(1+10%,10)-1)=159万。从上面这个公式里可以看到,影响投资收益的总共有3个因素:资金、年化、年数。

其中,资金与投资收益是乘的关系,年化收益率是底数,投资年数是指数。那么这三大因素中,哪个对投资收益影响最大呢?很多人可能会说是资金,毕竟本金越大、收益越高;也有人认为是年化收益率,市场里到处都是晒好收益率的牛人;而我却认为是投资年数。我之前给同事讲过一个例子:有两位投资者A和B,A喜欢择时,B喜欢长期满仓持有。

A通过择时方式,在10年内不断进进出出,最后一算,实际在市场里的时间有5年(剩下5年都是空仓),并且在市场里5年的年化收益率很高,达20%。B则采取长期满仓持有方式,一直在市场里呆了10年,但年化收益率只有A的一半10%。假设A、B的初始本金相同,请问10年之后,两者的累计收益哪个更高?用上述公式计算的话,假设本金是1万,A的投资收益=power(1.2,5)-1=1.49万;B的投资收益=power(1.1,10)-1=1.59万。

上述的例子并不是孤例,大家可以分别去对比其它的一些例子,比如:10年40%年化,与20年20%年化,哪个投资收益更高?20年10%年化,40年5%年化,哪个投资收益更高?10年30%年化,30年10%年化,哪个投资收益更高?……只要按照“年化*年数”相等的例子去对比,一定会发现投资年数多的投资者,投资收益更高。

换言之,投资年数对累计投资收益的影响,超过年化收益率。因此,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发现,要想增厚投资收益,一定要更长时间地呆在市场里。

于是,上面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投资者如何能够长期呆在市场里?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简单来聊聊。

03如何长期呆在市场里

3.1 投资心态首先,需要以创业者的心态、而不是打工者的心态去做投资。初学投资的人,很容易拿每天、每周、每月、每年赚的或亏的钱,去跟自己的工资收入进行对比。

如果这个月赚了10万,就会想着一年能够赚120万,可以辞职去做专职投资了;如果今天亏了2万,就会肉痛得“关灯吃面”。这些都是投资心态不成熟的表现。投资更象是创业做生意,“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也许会让你先亏上3、5年,然后才会开始赚钱。因此,要想在市场里呆得久、呆得牢,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投资心态,不要去跟自己的工资收入做对比。

3.2 盈利体系其次,需要有一个被长期(至少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证明可行的盈利体系。

(1)一个长期可行的盈利体系,需要“做时间的朋友”,而不是做时间的敌人。

比如红利策略,长期可以逐渐积累股息分红,时间越久、股息收入越高,这就是“做时间的朋友”;比如高ROE策略,长期可以逐渐积累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哪怕熊市里PB估值下降导致市值下降、投资有浮亏,只要公司基本面良好,净资产不断积累,10年、20年后,一定会在市值上兑现收益,这也是“做时间的朋友”;比如一个股票量化策略,用之前10多年的市场历史数据进行回测后,发现是一个有效的策略,长期能够赚钱,那么哪怕短期内(如1~3年)无效,也是需要坚持的,这也是“做时间的朋友”;再比如以估值为依据进行指数投资,低估值时多配、高估值时少配,宽基指数和大多数行业指数都会有牛熊周期,因此这种依靠估值配置投资的方法,总会迎来丰收的季节,长期坚持下去,这也是“做时间的朋友”。那么哪些策略是做时间的敌人呢?比如主观择时快进快出。

我很难相信通过主观择时快进快出的方法能够长期盈利,除非一个投资者能够把主观择时的规律整理出来,并且用10多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回测,以此来证明这个规律是有效的。

比如我之前在《5指数ETF投资策略——趋势轮动》写的就是一个针对指数ETF投资的简单择时规律,并用10多年数据回测后,证明只要能够坚持择时规律、就一定能盈利,这样的投资就又变回到“做时间的朋友”。

(2)一个长期可行的盈利体系,需要有大致明确的买入、卖出规则。这种规则不一定需要量化,但需要明确,而不是根据主观判断一会儿想着买入、一会儿又想着卖出。

比如我做的微盘量化、红利量化、转债量化,都有严格明确的买入、卖出规则;比如我的指数ETF投资,也有比较明确的买入、卖出规则(不如量化策略更明确,但基本明确);比如我的主观高ROE股票投资,也有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买入、卖出规则(当然主观投资都会有一定的主观判断因素)。价值投资一直认为“模糊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更有用。

这一点是没错的,但再“模糊的正确”,也不应该是“今天开盘前想着要买入补仓,盘中看到下跌3%后又想着先等等看,收盘下跌8%后又想着是不是应该止损卖出。”这样的操作完全是被市场先生牵着鼻子走,很难建立起一个长期有效的盈利体系。

3.3 均衡配置

再次,有了长期有效的盈利体系后,要想在市场里呆得牢,就需要考虑均衡配置的问题。每种有效的策略,都不可能打满全场。

比如红利策略,一般在熊市、震荡市有效,牛市时就容易跑输;比如微盘策略,一般在资金量宽松、成交量活跃,并且散户还未跑步入场时有效,但在公募基金抱团时可能会跑输;比如指数ETF或主动基金,一般在散户资金大量入场、公募开始抱团时有效,但弱势市场或熊市时跑输;比如周期类资产(如有色ETF),一般在PPI反转后有效,但在熊市、牛市初期可能跑输。因此,任何一种策略,都会有自己的优势时间,也会有劣势时间。

如果只做一种策略,吃肉的时候当然香,但到了挨打的时候,投资者可能就拿不住、想切换成其它品种了。而牛市里最忌讳这种切换,因为很容易左右打脸。因此,我觉得要想拿得住,就一定要做资产配置。

春天吃春笋,夏天吃丝瓜,秋天吃莲藕,冬天吃白菜,这样就能做到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可吃。投资也是一样,把策略配置均衡,就能做到不管是牛市、熊市、震荡市,或者再细分的牛市前期、中期、后期,自己都能吃到肉。

虽然这块肉不够大(收益率不够高),但我在市场里呆得久啊,长期计算下来最后发现我吃的肉虽然都不大、但量反而更多。3.4 非必要不择时最后,非必要不择时(择时高手除外)。

我认为自己不是择时高手,也很容易受到市场行情和情绪的影响,因此我的投资决策都不是在盘中做出的,同时也尽量少做择时。

我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择时卖出:

(1)市场估值特别高的时候比如用宽基指数(如中证全指)的PE、PB估值来判断,或者用FED股债风险比来判断,这是相对客观的数据,因此比较容易操作。

但这样操作也有不准的时候,比如2019~2021年初的那一轮牛市里,市场整体估值并不算高,因此这轮牛市我未做到准确清仓,只是把一部分高估股票减仓后移到了可转债上,后续仍承受了熊市的下跌。

(2)资产之间的切换,相当于有更好的品种可投比如我上周把“创成长ETF”清仓后换到“创50ETF”上。

(3)不再看好标的品种比如有些股票基本面恶化,我无法忍受后卖出,8月份我就清仓了“航天信息”、“浙江美大”,不过清仓后的资金后来也都投到其它品种中。除了上述这几种情况,我是建议在市场里尽量呆久一点,不要轻易择时离场。

04小结

创业者的心态,长期稳定的盈利体系,均衡配置,再加上尽量不择时,这就是我对增厚长期投资收益的一些心得体会,也是我最近10年来的实盘操作,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3)

论坛精灵   社区管理 3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
2019年5月10日,嘉银金科在美国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成功上市:https://club.youdaocaifu.com/clubThreadDetail-2418438-1.html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nwd7pv29pk   论坛守护神 3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克服恐高症、增厚长期投资收益
参与人数 1宝石 +2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2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2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yuedi259   超级富豪 3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投资收益
参与人数 1宝石 +1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1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1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奖励规则

HOT • 推荐

关注121

粉丝515

帖子32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