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已解决]贸易战争何时才能结束?

我心中你最重   活跃之星 楼主 2025-4-17 06:33:3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贸易战争何时才能结束?这个小美国太可恶
最佳答案
2025-4-17 06:34:51
中美贸易战的结束时间目前尚不确定,但综合多方信息和分析,其走向可能受以下关键因素影响:

一、当前局势与僵局原因

1. 关税战持续升级

截至2025年4月,美国对华商品关税已提升至145%,中国反制税率达125%,双方在半导体、稀土、农业等领域的博弈加剧。这种高关税导致贸易成本激增,企业被迫调整供应链,部分产业外迁至越南、墨西哥等地,但关键中间品(如半导体材料)仍依赖中国。

2. 核心矛盾难以调和

中美分歧集中在:

- 科技霸权:美国试图压制中国芯片技术发展,中国则加速国产替代(如7纳米芯片量产)。

- 结构性改革:美国要求中国改变知识产权保护、国企补贴等政策,中国则强调“发展中国家地位”不可动摇。

- 地缘战略:美国推动“友岸外包”重构供应链,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东盟、中东合作。

二、可能的结束路径与时间预测

1. 短期僵局延续(2025-2026年)

- 双方均未表现出实质性让步意愿,美国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妥协,而中国以“系统性反制”(如稀土管制、内需市场扩张)应对。

- 专家预测,2021-2025年是双方经贸关系“最困难的阶段”。若僵局持续,全球经济可能面临滞胀风险,GDP增速或跌破2%。

2. 中长期缓和(2026-2035年)

- 部分分析认为,2035年前中美可能从“非理性对抗”转向“理性合作”。推动因素包括:

- *经济相互依存:尽管贸易额下降,但2024年中美贸易逆差仍达2954亿美元,显示双方难以彻底脱钩。

- 国内压力:美国通胀高企(CPI突破4.8%)、农业州抗议加剧,可能迫使政策调整;中国则通过“双循环”降低对外依赖。

- 科技平衡:中国在新能源、5G等领域的突破可能重塑博弈格局。

三、影响贸易战结束的关键变量

1. 美国政治与经济压力

- 2025年美国中期选举可能影响政策走向,若共和党失利,关税政策或松动。

- 企业界(如特斯拉、苹果)因供应链成本上升施压,部分商品(如消费品)已获关税豁免。

2. 中国战略韧性

- 内需市场扩大(消费对GDP贡献率65%)、科技自主化(芯片自给率45%)和“一带一路”贸易替代(东盟成第二大贸易伙伴)增强了抗压能力。

3. 国际多边合作

- 欧盟、东盟等第三方可能推动WTO改革或斡旋谈判,避免全球供应链进一步碎片化。

四、未来可能的结局

1. 局部缓和(概率35%)

双方达成类似2019年的阶段性协议,中国扩大农产品进口,美国豁免部分商品关税。

2. 阶梯式对抗(概率40%)

在半导体、稀土等领域精准打击,全球滞胀风险加剧。

3. 全面割裂(概率10%)

形成平行经济体系,全球GDP增速大幅下滑。

结论

贸易战的结束需双方政治智慧与妥协。短期内僵局难破,但长期看,经济相互依存与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可能倒逼合作。中国通过科技突围与市场多元化构建防御体系,美国则需正视单边的局限性。未来5-10年将是关键转折期,而2035年可能是走向理性合作的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9)

大球   论坛守护神 2025-4-17 06:34:5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   本楼为最佳答案   
中美贸易战的结束时间目前尚不确定,但综合多方信息和分析,其走向可能受以下关键因素影响:

一、当前局势与僵局原因

1. 关税战持续升级

截至2025年4月,美国对华商品关税已提升至145%,中国反制税率达125%,双方在半导体、稀土、农业等领域的博弈加剧。这种高关税导致贸易成本激增,企业被迫调整供应链,部分产业外迁至越南、墨西哥等地,但关键中间品(如半导体材料)仍依赖中国。

2. 核心矛盾难以调和

中美分歧集中在:

- 科技霸权:美国试图压制中国芯片技术发展,中国则加速国产替代(如7纳米芯片量产)。

- 结构性改革:美国要求中国改变知识产权保护、国企补贴等政策,中国则强调“发展中国家地位”不可动摇。

- 地缘战略:美国推动“友岸外包”重构供应链,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东盟、中东合作。

二、可能的结束路径与时间预测

1. 短期僵局延续(2025-2026年)

- 双方均未表现出实质性让步意愿,美国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妥协,而中国以“系统性反制”(如稀土管制、内需市场扩张)应对。

- 专家预测,2021-2025年是双方经贸关系“最困难的阶段”。若僵局持续,全球经济可能面临滞胀风险,GDP增速或跌破2%。

2. 中长期缓和(2026-2035年)

- 部分分析认为,2035年前中美可能从“非理性对抗”转向“理性合作”。推动因素包括:

- *经济相互依存:尽管贸易额下降,但2024年中美贸易逆差仍达2954亿美元,显示双方难以彻底脱钩。

- 国内压力:美国通胀高企(CPI突破4.8%)、农业州抗议加剧,可能迫使政策调整;中国则通过“双循环”降低对外依赖。

- 科技平衡:中国在新能源、5G等领域的突破可能重塑博弈格局。

三、影响贸易战结束的关键变量

1. 美国政治与经济压力

- 2025年美国中期选举可能影响政策走向,若共和党失利,关税政策或松动。

- 企业界(如特斯拉、苹果)因供应链成本上升施压,部分商品(如消费品)已获关税豁免。

2. 中国战略韧性

- 内需市场扩大(消费对GDP贡献率65%)、科技自主化(芯片自给率45%)和“一带一路”贸易替代(东盟成第二大贸易伙伴)增强了抗压能力。

3. 国际多边合作

- 欧盟、东盟等第三方可能推动WTO改革或斡旋谈判,避免全球供应链进一步碎片化。

四、未来可能的结局

1. 局部缓和(概率35%)

双方达成类似2019年的阶段性协议,中国扩大农产品进口,美国豁免部分商品关税。

2. 阶梯式对抗(概率40%)

在半导体、稀土等领域精准打击,全球滞胀风险加剧。

3. 全面割裂(概率10%)

形成平行经济体系,全球GDP增速大幅下滑。

结论

贸易战的结束需双方政治智慧与妥协。短期内僵局难破,但长期看,经济相互依存与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可能倒逼合作。中国通过科技突围与市场多元化构建防御体系,美国则需正视单边的局限性。未来5-10年将是关键转折期,而2035年可能是走向理性合作的节点。
[发帖际遇]: 杜月笙对大球 说:“小心得天下,大意失荆州。”大球 听后得到了2 颗宝石。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1

使用道具 举报

nwd334tu3   活跃之星 2025-4-17 06:33:4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安徽亳州
贸易战争何时才能结束
参与人数 1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3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3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nwd7pv29pk   活跃之星 2025-4-17 06:33:5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中美贸易战的结束时间难以准确预测,以下是相关分析:

短期僵持

中国在4月11日宣布对美国部分商品加征关税至125%,并表示这是最后一次反制措施,若美方继续加税,中方将不再回应。而特朗普表示希望与中国达成协议,但不会主动寻求谈判,要求中国先“示好”。如果美国坚持强硬立场,双方可能在短期内维持僵持状态。

中期阵营化与产业链重构

全球经济可能出现阵营化,美国或联合盟友构建“排华供应链”,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和RCEP强化与东盟、非洲合作。企业加速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区,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这一过程可能持续3 - 5年。

长期秩序重塑与多极化

从长期来看,中国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新能源和半导体等领域不断突破,可能倒逼美国接受新的平衡。但美元霸权仍存残余影响力,全球经济秩序重塑需要较长时间,可能5年以上,甚至长达十年以上。

总体而言,中美贸易战本质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力量对全球经济秩序主导权的争夺,其持续时间可能较长。最终结局可能是中国通过技术突破与人民币国际化,迫使美国接受多极化格局。
参与人数 2本月威望 +3 宝石 +5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赞一个!
小财神 + 2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5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nwd325q7q   论坛守护神 2025-4-17 06:34:0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辽宁鞍山
可恶。。
参与人数 1宝石 +1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1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1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鱼羊鲜   论坛守护神 2025-4-17 07:15:5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南京
目前来看,贸易战争的结束时间尚不确定。以2025年美加“贸易战”和中美贸易争端为例:

美加“贸易战”

当地时间2025年2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关税令,对来自加拿大的进口产品征收额外关税,随后加拿大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截至4月17日,双方仍处于争端状态,加拿大总理卡尼表示加拿大会采取反制措施应对美国关税,因此美加“贸易战”短期内结束的可能性较小。

中美贸易争端

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中方也进行了坚决反击。近期,特朗普表示愿意和中方达成协议,美国也对部分电子产品实施了关税豁免。但中方要求美方拿出诚意,在美方真正摒弃霸权思维、彻底取消加征的“对等关税”,回归平等对话、互利共赢的轨道之前,贸易争端难以真正结束。

美国挑起贸易战争主要是出于保护国内产业、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美元霸权以及遏制中国发展等目的。但贸易战争不仅给其他国家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对美国自身经济造成了冲击,如引发股市暴跌、加剧通货膨胀等。
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3 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3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高通LTE技术   论坛守护神 2025-4-17 07:17:3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美贸易战的结束时间目前尚不确定,但综合多方信息和分析,其走向可能受以下关键因素影响:

一、当前局势与僵局原因

1. 关税战持续升级

截至2025年4月,美国对华商品关税已提升至145%,中国反制税率达125%,双方在半导体、稀土、农业等领域的博弈加剧。这种高关税导致贸易成本激增,企业被迫调整供应链,部分产业外迁至越南、墨西哥等地,但关键中间品(如半导体材料)仍依赖中国。

2. 核心矛盾难以调和

中美分歧集中在:

- 科技霸权:美国试图压制中国芯片技术发展,中国则加速国产替代(如7纳米芯片量产)。

- 结构性改革:美国要求中国改变知识产权保护、国企补贴等政策,中国则强调“发展中国家地位”不可动摇。

- 地缘战略:美国推动“友岸外包”重构供应链,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东盟、中东合作。

二、可能的结束路径与时间预测

1. 短期僵局延续(2025-2026年)

- 双方均未表现出实质性让步意愿,美国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妥协,而中国以“系统性反制”(如稀土管制、内需市场扩张)应对。

- 专家预测,2021-2025年是双方经贸关系“最困难的阶段”。若僵局持续,全球经济可能面临滞胀风险,GDP增速或跌破2%。

2. 中长期缓和(2026-2035年)

- 部分分析认为,2035年前中美可能从“非理性对抗”转向“理性合作”。推动因素包括:

- *经济相互依存:尽管贸易额下降,但2024年中美贸易逆差仍达2954亿美元,显示双方难以彻底脱钩。

- 国内压力:美国通胀高企(CPI突破4.8%)、农业州抗议加剧,可能迫使政策调整;中国则通过“双循环”降低对外依赖。

- 科技平衡:中国在新能源、5G等领域的突破可能重塑博弈格局。

三、影响贸易战结束的关键变量

1. 美国政治与经济压力

- 2025年美国中期选举可能影响政策走向,若共和党失利,关税政策或松动。

- 企业界(如特斯拉、苹果)因供应链成本上升施压,部分商品(如消费品)已获关税豁免。

2. 中国战略韧性

- 内需市场扩大(消费对GDP贡献率65%)、科技自主化(芯片自给率45%)和“一带一路”贸易替代(东盟成第二大贸易伙伴)增强了抗压能力。

3. 国际多边合作

- 欧盟、东盟等第三方可能推动WTO改革或斡旋谈判,避免全球供应链进一步碎片化。

四、未来可能的结局

1. 局部缓和(概率35%)

双方达成类似2019年的阶段性协议,中国扩大农产品进口,美国豁免部分商品关税。

2. 阶梯式对抗(概率40%)

在半导体、稀土等领域精准打击,全球滞胀风险加剧。

3. 全面割裂(概率10%)

形成平行经济体系,全球GDP增速大幅下滑。

结论

贸易战的结束需双方政治智慧与妥协。短期内僵局难破,但长期看,经济相互依存与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可能倒逼合作。中国通过科技突围与市场多元化构建防御体系,美国则需正视单边的局限性。未来5-10年将是关键转折期,而2035年可能是走向理性合作的节点。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家中信   论坛守护神 2025-4-17 08:00:59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贸易战的结束需双方政治智慧与妥协。短期内僵局难破,但长期看,经济相互依存与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可能倒逼合作。中国通过科技突围与市场多元化构建防御体系,美国则需正视单边的局限性。未来5-10年将是关键转折期,而2035年可能是走向理性合作的节点。
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3 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3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nwd4qh443   论坛守护神 2025-4-17 08:46:1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辽宁大连
中美贸易战的结束时间目前尚不确定,但综合多方信息和分析,其走向可能受以下关键因素影响:

一、当前局势与僵局原因

1. 关税战持续升级

截至2025年4月,美国对华商品关税已提升至145%,中国反制税率达125%,双方在半导体、稀土、农业等领域的博弈加剧。这种高关税导致贸易成本激增,企业被迫调整供应链,部分产业外迁至越南、墨西哥等地,但关键中间品(如半导体材料)仍依赖中国。

2. 核心矛盾难以调和

中美分歧集中在:

- 科技霸权:美国试图压制中国芯片技术发展,中国则加速国产替代(如7纳米芯片量产)。

- 结构性改革:美国要求中国改变知识产权保护、国企补贴等政策,中国则强调“发展中国家地位”不可动摇。

- 地缘战略:美国推动“友岸外包”重构供应链,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东盟、中东合作。

二、可能的结束路径与时间预测

1. 短期僵局延续(2025-2026年)

- 双方均未表现出实质性让步意愿,美国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妥协,而中国以“系统性反制”(如稀土管制、内需市场扩张)应对。

- 专家预测,2021-2025年是双方经贸关系“最困难的阶段”。若僵局持续,全球经济可能面临滞胀风险,GDP增速或跌破2%。

2. 中长期缓和(2026-2035年)

- 部分分析认为,2035年前中美可能从“非理性对抗”转向“理性合作”。推动因素包括:

- *经济相互依存:尽管贸易额下降,但2024年中美贸易逆差仍达2954亿美元,显示双方难以彻底脱钩。

- 国内压力:美国通胀高企(CPI突破4.8%)、农业州抗议加剧,可能迫使政策调整;中国则通过“双循环”降低对外依赖。

- 科技平衡:中国在新能源、5G等领域的突破可能重塑博弈格局。
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3 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3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喜大普奔   论坛守护神 2025-4-17 09:06:1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北石家庄
中美贸易战预计将在2030年前后结束,具体时间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短期(2025-2026年):贸易战可能加剧,双方可能开始试探性谈判,但核心分歧难以解决。

中期(2027-2030年):贸易战可能从对抗转向局部合作,特别是在消费品和农业等领域。

长期(2030年后):如果中国在科技领域实现全面突破,贸易战可能逐步转化为常态竞争。

结束贸易战的条件包括:

美国接受中国崛起,放弃单极霸权思维。

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削弱美国制裁效力。

全球经济危机可能迫使双方妥协,如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的情况。

总体而言,贸易战的结束将依赖于中国技术突破的速度、美国政策转向及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
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3 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3

[发帖际遇]: 喜大普奔 在社区发现金元宝,价值20 颗金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奖励规则

HOT • 推荐

关注165

粉丝501

帖子7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