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泽平团队
一、滞胀:大宗商品价格的超级通胀,美联储议息,全球流动性拐点
全球性的滞涨,以及流动性拐点,已经到来。长期货币超发的后果,到了买单的时刻。世界经济再度来到十字路口。未来将是惊心动魄的时刻,前方高能,请注意。
1、滞胀已来。
5月的PMI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工业生产、投资、社融、房企资金来源等多项反映经济运行指标出现下滑,有的是连续三个月下滑,而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则处于近几年高位,拿掉猪以后都是通胀,这是经济周期正逐步从复苏转入过热和滞胀的典型特点。
滞胀是货币宽松的终结者。
这验证我们中短期判断:中国经济周期正从复苏转入过热和滞胀,通胀预期抬升,结构性资产价格泡沫化,货币政策正常化,结构性信用收紧,我们可能正站在广义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上。2021年一季度前后是经济顶,随后回归潜在增长率,增速前高后低。
2、滞涨是全球性的,美国更严重,货币超发的后果
美国的滞涨更加严重。美国经济刚刚从低谷走出来,但CPI同比已经高达5%。除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供求缺口外,美元流动性泛滥“功不可没”。
去年美国推出无上限QE,今年拜登祭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美国M2增速创20年新高。
现代货币理论(MMT)成为救命稻草,似乎放货币是万能的。但是“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货币现象”。
美国不仅通胀高企,而且房价、股价在过去一年均大幅上涨,估值在历史高位,泡沫化明显。
滞涨是对货币超发的惩罚。
6月16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开始引导市场预期,面对通胀到来,将逐步缩减购债规模和加息,但是过高的债务和资产价格能受得了吗?
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联储掌握着全球流动性的阀门,全球流动性拐点渐行渐近。
年初美元指数短暂走强,土耳其股市直接崩盘。那么,未来美元进入强势周期,新兴市场面临疫情、高债务和资本流出的多重打击,脆弱的环节会否爆发金融危机?
3、中国提前一年启动货币政策正常化,会跟随美联储加息吗?能否抗住这一轮美元周期的冲击?
随着经济回归潜在增长率,通胀预期抬头,自2020年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近期货币政策延续“稳货币+结构性紧信用”格局,注重发挥结构性作用,对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宽松和对房地产的结构性收紧并存。
中国应该是全球最有条件抵抗这轮美元周期冲击的,拥有相对强劲的基本面,以及提前一年的货币政策正常化。但最终能否幸免?
“不急转弯”,既是对国内外复杂不确定环境的考量,也是因为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各项指标显示,二三季度经济边际放缓但下行斜率较缓、韧性较强。房地产投资可能出现边际放缓迹象,基建乏力,消费和制造业投资持续恢复、但反弹空间有限,出口有一定支撑、但长期不可持续。
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阶段或已结束,高点临近,但欧美经济复苏、印度拉美深陷疫情所带来的供求缺口仍然存在,所以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可能高位盘整、品种分化。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未来某个时点,当经济和通胀放缓,市场对货币收紧的预期和焦虑将缓解。
4、中国经济韧性放缓,下半年警惕流动性退潮后的债务风险
从主要经济指标表现看,5月经济金融数据回落,但韧性仍强。工业增加值同比、环比均回落,房地产投资和出口增速高位有所回落,基建投资低增长、后续发力必要性减弱,制造业投资和消费边际改善但仍疲软、尚未完全恢复,社融继续回落、流动性拐点、结构性信用收紧。PPI同比大涨,但通胀高点临近。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经济先行指标出现回落迹象。PMI新订单和PMI新出口订单连续两个月下滑、新出口订单回落至临界值以下,30城商品房销售回落、土地购置负增长、资金来源回落,房地产融资收紧政策密集出台。货币金融数据等领先性指标率先回落,流动性拐点到来,滞后性影响将逐步显现。小型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恶化。
未来三大风险值得警惕,都跟流动性退潮有关:一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以及全球流动性拐点;二是新兴经济体面临金融脆弱性、深陷疫情以及美联储缩表预期的三重危机;三是国内信用收紧、金融去杠杆、流动性退潮过程中,房地产、地方平台、僵尸企业等债务风险开始暴露,有的深陷流动性危机之中,个别的命悬一线。
我们在2020年底提出“通胀预期抬头”;2021年1月18日预判《我们可能正站在流动性的拐点上》,引起市场广泛讨论。但随后几个月的经济和市场走势印证了我们的判断。2019年初,在市场流行“洗洗睡”“离场论”的悲观论调时,我们提出“否极泰来”“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2020年初,我们倡导“新基建”,从学术讨论走向社会共识和国家战略,并成为市场重大机会。提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全面放开生育刻不容缓,实在不行先放开三孩”,推动社会认识深化,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做有温度、有情怀、有格调的研究。
经济预测本质上是哲学问题,唯一不变的是人性和周期。通胀预期、流动性拐点,这是2021年的主要逻辑,机会来自这里,风险也来自这里,所有的经济形势、货币政策、股市房市债市商品等都将围绕这一逻辑展开。
6、具体来看,5月经济数据呈现八大特点和趋势:
1)生产端出现边际放缓的迹象,工业增加值同比、环比趋势下滑。5月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复合增速6.6%,较上月略下滑0.2个百分点;环比增速0.52%,自年初呈现下滑趋势。出口对生产端继续起到拉动作用,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16.9%,处于近年来较高区间。
2)房地产投资高位回落;房地产销售、土地购置、资金来源等领先指标回落。5月房地产投资两年符复合平均增长9.0%,较4月下降1.3个百分点。从先行指标来看,5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9.1%和17.5%,较4月下滑10.1和15.0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成交价款同比分别为-31.6%和-0.3%;1-5月房企从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同比分别增长1.6%和12.8%,较上月下滑2.0和2.6个百分点。
房地产调控加码,金融政策收紧,房地产投资将持续承压。“三道红线”政策倒逼房企去杠杆降负债,土地集中供应制度对房企资金施压。
3)基建投资乏力,逆周期调节必要性下降,地方财政空间有限。1-5月基建投资两年平均增速2.6%,较1-4月上升0.2个百分点。增长乏力,主要受专项债对项目投资审查严格、优质基建项目储备不足、地方财政紧张等因素影响。
专项债发行放缓,地方政府发行意愿不强。1-5月地方政府共计发行专项债5726亿元,仅为已下达债务限额的16.5%,发行进度低于前两年,预计后续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减弱。
4)制造业投资正增长,但上游受环保等约束,下游受大宗商品通胀挤压,制造业投资反弹力度有限。1-5月制造业投资两年复合增速0.6%,年内首次转正,较1-4月上升1.0个百分点。主因企业利润逐步恢复带动,1-4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两年复合增长22.3%。
5)消费疲软,与疫情前差距较大,或与就业、收入、复苏K型分化有关。未来反弹力度有限。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复合平均增4.5%,较上月略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商品和餐饮消费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4.9%和1.3%。消费是经济的慢变量,受居民收入和就业影响,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复合实际增长4.5%,不及2019年同期6.8%。此外,疫后经济恢复存在结构性问题,“消费降级与消费升级并存”“底层通缩,高层通胀”,或带来消费中枢下滑。
6)出口较上月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短期看,外需持续修复、产能替代效应仍存,支撑出口。但长期不可持续。5月中国出口金额(以美元计)两年复合平均增11.1%,较上月回落5.6个百分点。主要出口产品呈现,设备趋势上涨,劳动密集型产品高位放缓,防疫物资份额下滑。未来,随着疫情好转、防疫物资对出口贡献持续降低,美国耐用品库存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持续放缓。
7)货币金融指标回落,继续印证流动性拐点。5月存量社融同比11.0%,超预期回落0.7个百分点。企业债券融资疲弱,非标压降,政府债发行偏慢。新增信贷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年内首次少增。未来,随着经济回归潜在增长率,通胀预期处于高位,稳杠杆、防风险压力仍大,美联储政策收紧预期加强,社融增速将延续下滑趋势。
6月10日陆家嘴论坛央行行长易纲指出“考虑到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物价走势整体可控,货币政策要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尤其是注重跨周期的供求平衡,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
8)PPI创历史新高。但价格高点临近,可能高位震荡一段时间。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和焦虑会逐步缓解。5月PPI、PM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再创新高,分别创2008年9月和6月以来新高。从趋势上看,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分化,螺纹钢和动力煤价格于5月中旬出现回落,月底出现反弹,但未超过前期高点,动力煤反弹速度快于螺纹钢。铜价5月中旬出现回落,但下行幅度不大,高位震荡。原油价格持续攀升。后续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出现分化,对于国内定价大宗商品,在保供稳价的政策下,上涨空间有限。但另一方面,支撑大宗商品价格的流动性和全球供需缺口仍在。
二、工业生产高位略有回落,高技术行业保持高增
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两年复合平均增速6.6%,较上月下滑0.2个百分点。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8%,两年平均增长7.0%。分行业看,5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
本月高技术行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较高,汽车行业有所拖累。1)高技术行业中,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34.0%,两年平均增速为16.9%,较上月增长5.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2.7%。2)装备制造业中,金属制品业同比增长19.2%,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18.7%。3)汽车制造业对整体工业增加值造成拖累。5月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0.5%,较上月下滑7.2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
1-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15.4%,较1-4月下滑4.5个百分点;两年复合平均增长4.2%,较1-4月上升0.3个百分点。受去年高基数影响,5月单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较4月下滑5.7个百分点。分投资主体看,1-5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18.1%,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11.8%,分别较1-4月累计同比下滑2.9个和6.8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政策下,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持续快于全部投资,但也出现下滑。1-5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5.6%,较1-4月下滑3.2个百分点。两年复合增速13.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9.9%、17.1%,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5.5%、8.5%。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8.3%、34.0%,两年平均分别增长28.9%、17.0%;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检验检测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7.7%、39.6%,两年平均分别增长36.1%、14.2%。
四、房企销售和资金回笼速度持续下滑,房地产投资继续承压
5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9.1%和17.5%,较4月下滑10.1和15.0个百分点。5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14.0%,较4月下滑5.7个百分点。需求端,在中央及地方政府持续加强对经营贷管制、收紧房贷额度、加强购房资金来源排查、收紧限购限价、增收房产交易税、上海等地新房集中供应等调控房价和保障刚需措施下,购房需求与热度较前几月有所下降。供给端,“三道红线”政策倒逼房企去杠杆降负债,房企持续实施“以量换价”的打折促销活动。尽管在房企打折促销活动背景下,房企资金来源中定金及预收款同比维持较高增速,但房企销售和整体资金回笼情况继续边际放缓。5月房企从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到位的开发资金同比分别增长-7.3%、5.5%和34.4%。
5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9.8%,两年复合平均增长9.0%,较上月下滑1.3个百分点。1-5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8.6%。土地成交方面,“两集中”供地新政下,多个重点城市改变全年土地供应节奏、供地从“前低后高”变为“前高后低”,多地首批供地规模超过全年计划的40%且已在3-4月陆续启动。5月集中供地城市减少,一二线城市供地规模下滑,三四线城市供地规模上升,土地整体成交情况走弱。5月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成交价款同比分别为-31.6%和-0.3%,但土地均价大幅提升。施工方面,1-5月新开工、施工和竣工面积同比分别增长6.9%、10.1%和16.4%,分别较1-4月下滑5.9、0.4和1.5个百分点。“三道红线”政策倒逼房企去杠杆降负债,土地集中供应制度对房企资金施压,上游建安材料涨价对建安投资有一定支撑作用,但难改房地产投资下滑趋势。建安投资和土地交易均走弱,房企的销售和资金回笼速度持续下滑遏制后续土地投资动能,房地产投资将继续承压。
五、专项债发行不及预期,基建投资乏力
1-5月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0.4%,较1-4月下滑6.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各行业投资增速均下滑,1-5月电热燃水投资累计同比7.3%,基建投资(不含水电燃气)累计同比11.8%,分别较1-4月下滑7.1和6.6个百分点;交运仓储、水利环境设施投资累计同比12.1%和10.2%,分别较1-4月下滑7.7和5.4个百分点。交运仓储中,1-5月铁路和道路累计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7.1%和10.6%,分别较1-4月下滑20.4和6.2个百分点。1-5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两年复合平均增速2.6%,较1-4月上升0.2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恢复、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以及地方财政紧张程度加剧,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网络等“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建设等基建投资增速随着逆周期必要性下降而放缓,整体基建投资下滑,印证我们此前关于“后续基建投资增速预计将继续回落”的判断。预计后续基建投资中,专项债对投向项目有较严格要求、优质基建项目储备不足、地方收支不平衡、地方政府的稳增长压力较小等因素将继续产生较大影响。
从专项债发行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意愿并不强烈。1-5月地方政府共计发行专项债5726亿元,仅为已下达债务限额的16.51%,发行进度低于前两年。受专项债发行的高要求和地方政府的稳增长压力较小影响,尽管今年专项债3月才放开,省级政府将额度下达至市级和县级政府存在一定滞后效应,但截至5月仍未如市场预期迎来发行高峰,显示了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的意愿并不强烈:1)当前财政部对专项债的项目质量要求较高,当前优质项目储备不足;2)财政部取消地方债发行时限要求,各地方政府正在制定“十四五”投资规划,地方政府可能考虑将发行窗口延后,为后续项目留足额度;3)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地方政府稳增长压力较小,降低基建投资意愿。
六、制造业投资有所恢复,但反弹力度有限
1-5月制造业投资两年复合增速0.6%,较1-4月上升1.0个百分点,年内首次正增长。1-4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两年复合增长22.3%,前期企业利润的逐步恢复和出口增速高企拉动制造业景气度,促使企业的预期和投资意愿向好,1-5月制造业累计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回到正数。出口重点行业的各类设备制造业投资表现优于整体,5月农副食品制造、专用设备、铁路航空运输设备、电气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4.7%、28.9%、34.2%、24.4%和27.6%。但下游制造业投资意愿并不强烈,且受到原材料涨价或缺货的影响更大,例如受缺芯影响的汽车制造业在去年低基数的背景下,其5月投资同比仍为负,较去年同期下降5.3%。预计制造业整体投资动能反弹力度有限。
七、消费持续恢复,但仍疲软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12.4%,前值17.7%;两年复合平均增4.5%,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消费情况仍然较为低迷,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5月份,商品零售同比增长10.9%,两年复合平均增长4.9%,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6.6%,两年复合平均增长1.3%,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
分消费品类看,生活必需品消费较为稳定,升级类消费品和建筑装潢类正在恢复中。1)生活必需品消费相对稳定。粮油、食品类消费同比增长10.6%,两年平均增长11.0%,较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同比增长13.0%,两年平均增长15.1%,较上月上升2.4个百分点。2)升级类消费品中,金银珠宝类同比增长31.5%,两年平均增长12.4%,较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化妆品类同比增长14.6%,两年平均增长13.7%,较上月增长3.3个百分点。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3.1%,两年平均增长3.7%,较上月增长5.2个百分点。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同比增长20.3%,两年平均增长10.7%,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
居民就业和收入情况改善,但仍严峻。5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74万,累计同比24.78%。城镇调查失业率5.0%,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就业人数及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25-59岁人口失业率由4月的4.6%下降至4.4%。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同比增长13.7%;较2019年同期年平均名义增长7.0%、实际增长4.5%。
八、出口增速高位略有回落,进口回升
5月中国出口额(以美元计,下同)2639亿美元,与上月基本持平,同比增27.9%,较2019年同期增长11.1%。低于预期,但仍有支撑。主因海外需求旺盛、出口替代效应仍在。分地区看,对美国、欧盟、东盟出口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9.1%、5.8%和15.1%,较上月下滑5.4、5.5和4.1个百分点。分产品看,设备出口趋势上涨,劳动密集型出口高位放缓,防疫物资对出口的贡献大幅下滑。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同比15.7%、27%;通用机械设备同比28.3%,较上月上升11.4个百分点。劳动密集产品两年复合增长2.6%,较上月下滑6.7个百分点。防疫物资(纺织纱线、塑料制品、医疗器械)出口份额已从去年同期的14%降至8%,对出口的贡献大幅下滑。
5月中国进口金额(以美元计)同比51.1%,较2019年同期增长26.4%。进口增速超预期,大宗商品进口涨幅明显、海外机电产品供给改善。5月进口机电产品同比增长34.9%。其中,集成电路、汽车、飞机进口额增长25.0%、168.0%和164.3%。大豆、铁矿砂、钢材量价齐升,大宗商品涨价带动进口额涨幅远高于量增速。大豆、铁矿砂、钢材、原油进口总额分别同比增长41.8%、105.3%、38.0%和105.1%,进口量同比2.4%、3.2%、5.8%和-14.6%。分地区看,对美国、欧盟和东盟进口同比分别为40.5%、57.7%和53.8%,较上月变化-11.1、14.4和13.1百分点。
九、社融持续回落,流动性拐点
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200亿元,预期21128.6亿元,前值18500亿元。社融增速11.0%,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验证广义流动性拐点,信用扩张继续放缓。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92万亿元,低于预期,同比大幅少增1.27万亿元。一方面,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另一方面,反映经济回归潜在增长率,信用扩张节奏放缓。
结构方面,社融回落主要受三大因素拖累:企业债券融资疲弱,非标压降,政府债发行偏慢。5月社融口径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元,同比少增1202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减少1336亿元左右,大幅多减4215亿元;表外融资减少2629亿元,同比多减2855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295亿元,同比多减958亿元,幅度收窄,信托压降压力有所缓解。委托贷款减少408亿元,同比多减135亿元。5月政府债券融资6701亿元,同比大幅少增4661亿元。
信贷微增,主要靠企业中长期贷款支撑,居民中长期贷款年内首次少增。5月金融机构口径信贷同比增速为12.2%,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5月金融机构口径新增人民币贷款1.5万亿元,同比小幅多增200亿元。5月新增企业贷款8057亿元,同比少增402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分别多减1855亿元、多增1223亿元、少增48亿元。新增居民贷款6232亿元,同比少增8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1806亿元,同比少增575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4426亿元,同比少增236亿元。
5月M2同比增速8.3%,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从结构来看,企业存款减少1240亿元,同比大幅多减9294亿元;居民存款增加1072亿元,同比大幅少增3747亿元。或因5月股市上涨,居民及企业存款向非银存款转化,引发存款搬家。财政存款增加9257亿元,同比少增3843亿元,财政支出提速。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7830亿元,同比大幅多增1.46万亿元,反映5月资金面总体宽裕,非银机构杠杆抬升,同时投资者入市,推升非银存款。M1同比增速6.1%,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受到房地产购房热情下降、信用扩张放缓影响;M2-M1剪刀差小幅走阔,指向实体经济活跃度边际放缓。
十、PPI创近13年以来新高、高点临近,CPI温和上升
5月CPI同比上涨1.3%,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环比-0.2%,降幅较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涨0.9%,较上月涨0.2个百分点;环比0.1%,反映终端消费持续修复。具体来看,食品价格环比降1.7%,降幅较上月收窄0.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31个百分点,主要受猪周期下行压制。畜肉类价格环比降6.0%;猪肉价格环比降11.0%,同比降23.8%,降幅比上月扩大2.4个百分点;生猪出栏持续恢复,猪肉价格下降明显,猪周期进入下行区间。非食品价格环比涨0.2%,涨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上涨约0.1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工具用燃料环比涨1.6%,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1.7%和1.9%。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电冰箱、电视机、台式计算机和住房装潢材料等工业消费品价格均有上涨,涨幅在0.3%-1.2%之间。
5月PPI同比涨9.0%,较上月上涨2.2个百分点;环比涨1.6%,较上月上涨0.7个百分点。PPI上行主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拉动,与全球货币超发、供需缺口拉大有关。5月原油价格环比上涨6.3%,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5.4%,螺纹钢环比4.7%,焦煤环比11.0%,动力煤环比13.8%,LME铜环比9.3%。分行业看,涨幅较大的是煤炭开采、石油煤炭等燃料加工、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和黑色金属冶炼五个行业。具体来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涨29.7%,环比涨10.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同比涨34.3%,环比涨4.4%;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价格同比涨48.0%,环比涨7.4%;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同比涨38.1%,环比涨6.4%;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同比涨30.4%,环比涨4.4%。
十一、PMI新出口订单下滑,非制造业持续恢复
5月制造业PMI指数51.0%,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经济动能(新订单-产成品库存)差值较上月下滑0.4个百分点,均连续两个月回落;反映经济出现边际放缓迹象。
供给偏强,需求回落。PMI生产指数52.7%,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仍不及3月53.9%,但与一季度持平。新订单指数51.3%,较上月下滑0.7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出现回落;新出口订单指数48.3%,较上月下滑2.1个百分点,落入临界值以下。本月新出口订单环比回落较大,主因美欧经济活动恢复、供需缺口有所收敛,叠加人民币升值扰动。
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出现分化,成本上升对下游企业利润的挤压逐渐显现。5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1.8%、51.1%和48.8%,小型企业回落至临界值以下。小型企业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47.7%、44.2%,较上月大幅下滑-4.1和-2.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采购量指数为48.2%,较上月下滑2.9个百分点。
5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2%,较上月上升0.3百分点,扩张有所加快。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1%,高于上月2.7个百分点,处于高景气区间。从市场需求和劳动力需求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分别为53.8%和53.0%,高于上月1.4和2.0个百分点;从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65.7%,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1%,较上月下滑0.1个百分点,基本持平。从行业情况看,在“五一”假期带动下,与长距离出行相关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两个月高于65.0%;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零售、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高于上月,且位于58.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消费市场呈现积极恢复势头。
本文经授权载自「泽平宏观」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