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已解决]为什么现在在大街上见到有人摔倒了,扶的人少了,甚至没人愿意扶 ...

高通LTE技术   论坛守护神 1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人的素质下降”,因为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法律和信任问题。

我认为,这主要不是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由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全社会性问题。 将责任推给“人心不古”或“道德滑坡”是片面且肤浅的,它掩盖了问题的结构性根源。

以下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几个核心原因:

1. “彭宇案”的深远影响:信任体系的司法坍塌

2006年的“彭宇案”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尽管案件真相可能另有隐情,但法官那句“你没撞人,为什么要扶?”的判案逻辑,通过媒体传播,对社会心理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 它改变了成本收益的计算: 在此之前,扶人的主要成本是时间和体力。在此之后,扶人的潜在成本变成了巨额的、难以自证清白的医疗费、误工费和精神损失费。

· 它制造了“有罪推定”的氛围: 法律本应是保护善行的最后防线,但这个案例让公众感觉,法律在预设“施救者即肇事者”。这使得行善从一种“零成本”或“低成本”的行为,变成了“高风险”行为。

2. 高昂的“道德风险”与“信任赤字”

“彭宇案”之后,一系列类似的“碰瓷”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信任危机。

· “碰瓷”职业化: 当善意救助成为少数人讹诈钱财的工具时,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就被摧毁了。人们开始害怕,自己的善心会成为一个“钓鱼陷阱”的鱼饵。

· 风险不可控: 面对一个摔倒的人,普通人很难在瞬间判断他是真的需要帮助,还是一个“职业碰瓷者”。在无法甄别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潜在的、自己无法承受的巨大麻烦,许多人选择了“风险规避”——即不扶。

3. 旁观者效应与责任分散

这是一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如果有很多人在场,那么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责任感都会减弱。每个人都会想:“肯定会有别人去帮的”或者“别人都没动,我是不是判断错了?也许没那么严重?”

在“扶不扶”的场景下,这种效应被放大了。因为帮助的风险很高,大家更倾向于观望,等待一个“更有能力”或“更不怕风险”的人先站出来。

4. 城市化与社会的原子化

在现代大都市中,我们周围更多的是陌生人,而非熟人。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大家彼此认识,信任成本低,互助是常态。而在匿名性高的城市社会中,我们对他人的信任感天然较低,也更倾向于“不多管闲事”,以免惹祸上身。

是人的素质问题吗?

不完全是。 绝大多数人的内心依然保有善良和同情心。当他们在网上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会捐款、会转发、会声援。这种“远端善意”证明道德感并未消失。

但当善良需要个人承担不可预测的巨大风险时,理性会压制冲动。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普通人在复杂社会风险下的“理性自保”选择。 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不计后果、勇于自我牺牲的“圣人”,是不现实的。

如何破解这个困局?这是一个全社会需要回答的问题

1. 法律保障:好人法

· 中国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就是“好人法”,旨在从法律上为善行者兜底,消除后顾之忧。关键是要让这条法律深入人心,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坚决的执行,重塑公众对法律的信心。

2. 技术赋能:让救助更安全

· 在扶人前,可以立即用手机录像或寻找周围证人,说清楚现场情况。公共场所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也能为事后厘清真相提供关键证据。

3. 社会倡导与教育

· 媒体不应只渲染“老人变坏”或“坏人变老”的极端案例,更应大力宣传那些成功救助、好人得好报的暖心故事,重建社会的正面预期。

4. 专业化救助的普及

· 鼓励大家在情况不明时,优先选择拨打120、110等专业求助电话。这同样是一种救助,而且更安全、更有效。由专业人士到场处理,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纠纷。

结论:

“扶不扶”的困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在高速发展中,法律信任、社会信任和道德勇气之间出现的裂痕。 我们不能仅仅指责路人的冷漠,更要修复产生这种冷漠的土壤。这是一个需要法律、媒体、教育和我们每个公民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系统性难题。当善意不再需要赌上个人前途和身家性命时,愿意伸出援手的人自然会多起来。
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3 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3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奖励规则

HOT • 推荐

关注167

粉丝499

帖子8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