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用油炸食物时,将一点盐放入油锅内,油就不会向外溅了?

sunfujin   活跃之星 楼主 昨天 19:2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北
用油炸食物时,将一点盐放入油锅内,油就不会向外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9)

大球   论坛守护神 昨天 21:12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湖南娄底
是的。油炸时加入食盐防溅的原理主要涉及以下科学机制:

1. 提高水的沸点

食盐溶于食物或油中的微量水分后形成高浓度盐水,使水的沸点从100℃升至约105-110℃‌。水分汽化速度减缓,减少了剧烈沸腾导致的油滴飞溅现象。

2. 改变油表面张力

盐粒的存在可轻微降低油的表面张力,使蒸汽气泡更稳定破裂而非剧烈迸射。同时盐的吸湿性可吸收部分残留水分,进一步减少水油接触时的剧烈反应。

3. 操作注意事项

‌盐量控制‌:每500ml油建议添加1/4茶匙盐,过量可能影响食物风味‌

‌温度管理‌:最佳油温为160-180℃,过高会加剧油脂分解‌

‌食材处理‌:需擦干表面水分,冷冻食材应完全解冻‌

其他辅助防溅方法包括:使用姜片擦拭锅底‌、采用深口锅具‌、或通过空气炸锅替代传统油炸‌。这些方法可结合食盐使用,效果更佳‌。
回复 支持 1

使用道具 举报

喜大普奔   论坛守护神 昨天 19:2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可以试试。
参与人数 1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3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3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nwd7p7ryuk   世界首富 昨天 19:2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不妨一试
参与人数 1宝石 +2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2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2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nwdlakc3j   世界首富 昨天 19:3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西太原
安全第一
参与人数 1宝石 +1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1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1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nwd7pv29pk   论坛守护神 5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在油锅里放盐不能防止油溅,反而可能增加危险,不建议这样做。

油溅的核心原因是油中混入了水(如食材表面的水分、水珠),水遇高温会迅速汽化膨胀,从而将热油“顶”出产生飞溅。而盐的主要成分是化钠,既不溶于油,也无法吸收油中的水分,根本无法解决油溅的根源问题。

更危险的是,盐粒在高温油中可能会受热爆裂,反而让热油更容易飞溅;同时,盐在高温下还可能与油脂发生反应,产生对健康不利的物质。

正确防止油溅的方法是:

- 控干食材水分:下锅前用厨房纸彻底擦干食材表面的水分、血水或酱汁。



- 低温滑锅/分次下锅:先将锅烧热再倒油,或待油温稍降后再放入食材;大量食材建议分次下锅,避免油温骤降导致水分大量汽化。



- 使用锅盖防护:放入食材瞬间若油溅严重,可暂时盖上锅盖,待飞溅减缓后再开盖翻炒。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喜大普奔   论坛守护神 4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用油炸食物时,在油锅中加入少量盐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油溅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降低油的表面张力:盐颗粒进入油中后,会破坏油的表面张力。油的表面张力降低后,油滴在受热时不易形成较大的油珠飞溅出来,而是会以更细小的颗粒状态存在,从而减少油溅的可能性。

吸收水分:食物表面可能残留的微量水分是导致油溅的主要原因之一。盐具有吸湿性,加入油中后可以吸收食物表面的水分,减少因水分突然汽化产生的冲击力,进而降低油溅的风险。

不过,这种方法并非绝对有效,若油温过高或食物含水量过大,仍可能出现油溅情况。为确保安全,建议炸制食物时保持适当油温,并使用防溅网或锅盖遮挡。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开心星开   论坛守护神 4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生活小窍门,但从科学原理和实际操作来看,这个方法并不可靠,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存在安全隐患。

为什么这个说法听起来有道理?

这个说法的理论依据是:盐(化钠)作为固体颗粒,在投入热油中时,可以提供一个“凝结核”,让油里的小水珠在它周围沸腾,从而让沸腾变得“温和”一些,类似于在煮粥时放一把米可以防止溢锅。

然而,油和水的沸腾方式与粥完全不同,这个类比是不成立的。

为什么这个方法实际上无效且危险?

1. 盐会沉底,无法作用于主要溅油区域:油的密度比盐小,盐放入热油后会迅速沉到锅底。而油溅起来的主要原因是食物表面的水分进入热油后,在油的表层和上层迅速汽化膨胀。沉在底部的盐根本无法有效影响上层的剧烈沸腾。

2. 盐本身可能带水分,引**溅:如果盐罐放在灶台旁,盐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受潮。当你将受潮的盐撒入热油时,盐粒表面附着的水分会立即汽化,形成剧烈的油滴爆溅,这简直就是“火上浇油”。

3. 可能破坏油质和食物风味:盐在高温下会发生微小的分解,并且长时间加热可能产生不利于健康的物质。更重要的是,盐会直接溶解在油里,当你油炸食物时,这些咸味会过早地渗入食物,导致食物过咸,并影响外皮的酥脆度。正确的做法是在食物炸好出锅后,再在表面撒盐调味。

油溅的真正原因及科学、有效的防溅方法

油溅的根本原因是 “水遇到了热油” 。水在100℃沸腾,而食用油的温度通常高达160-200℃。当水珠沉入热油后,瞬间被加热到远超沸点,急剧汽化体积膨胀约1700倍,从而把周围的油炸飞。

因此,所有有效的防溅方法都围绕一个核心:减少食物与油之间的水分。

【治本之法】从源头减少水分

· 擦干!擦干!擦干!: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步。下锅前,务必用厨房纸巾将食材(特别是鱼、肉、豆腐等)表面的水分彻底吸干。

· 裹粉:在食物表面均匀地拍上一层薄薄的干淀粉或面粉。粉层可以形成一个保护壳,不仅能锁住内部水分,防止爆油,还能让食物更加酥脆。

· 避免冷冻品直接下锅:冷冻食物必须完全解冻并擦干,否则冰块入油锅会是一场灾难。

【辅助技巧】控制油温和操作

· 控制油温:油温不是越高越好。油温太高,水分汽化更剧烈。将食物沿着锅边缓缓放入,而不是从高处扔进去。

· 使用锅盖:放入食物后,可以立即盖上锅盖(留一条小缝透气),这样能有效阻挡飞溅的油滴。但注意不要盖太久,以免水蒸气回流使食物变软。

· 使用防溅网: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厨房工具,像一个金属筛网,盖在锅上既能透气又能挡住绝大部分油点。

结论

不要再往热油里放盐了! 这是一个存在风险且效果甚微的“伪科学”窍门。

最有效、最安全的防溅方法永远是:彻底擦干食物表面的水分,并配合裹粉、控制油温等正确操作。 请务必采用这些科学的方法,让下厨更安全、更高效。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nwd4qh443   论坛守护神 3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辽宁大连
用油炸食物时,在油锅中加入少量盐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油溅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降低油的表面张力:盐颗粒进入油中后,会破坏油的表面张力。油的表面张力降低后,油滴在受热时不易形成较大的油珠飞溅出来,而是会以更细小的颗粒状态存在,从而减少油溅的可能性。

吸收水分:食物表面可能残留的微量水分是导致油溅的主要原因之一。盐具有吸湿性,加入油中后可以吸收食物表面的水分,减少因水分突然汽化产生的冲击力,进而降低油溅的风险。

不过,这种方法并非绝对有效,若油温过高或食物含水量过大,仍可能出现油溅情况。为确保安全,建议炸制食物时保持适当油温,并使用防溅网或锅盖遮挡。
[发帖际遇]: 塞万提斯对nwd4qh443 说:“财富可以弥补人生许多不足之处。 ”nwd4qh443 听后得到了1 颗宝石。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鱼羊鲜   论坛守护神 1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南京
在油锅内放一点盐无法完全避免油溅,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溅油,不过存在安全隐患,不推荐作为常规方法。

1. 可能减少溅油的原理

油溅的核心原因是锅中混入了水分(如食材表面的水、锅底残留的水),水的沸点(100℃)远低于油的沸点(通常200℃以上),水进入热油后会迅速汽化膨胀,从而带着热油向外飞溅。

盐(化钠)不溶于油且密度比油大,放入油中后会沉到锅底。若锅底有少量残留水分,盐粒可能会吸附部分水分,减缓水分汽化的速度,从而在短时间内、小范围内轻微减少溅油。

2. 存在的安全风险

• 高温下盐粒易飞溅伤人:盐是固体颗粒,放入热油中时,其表面吸附的水分或自身携带的微量水分会瞬间汽化,可能导致盐粒带着热油“爆溅”,反而增加烫伤风险。

• 盐长期高温易产生有害物质:盐在高温(如油炸的200℃以上环境)下可能与油脂或锅中杂质发生反应,产生对健康不利的物质;同时,高温会加速盐中碘元素的挥发(若用加碘盐),失去补碘作用。

• 无法解决核心问题:若食材表面水分较多(如刚洗过的蔬菜、肉类),仅靠锅底的盐无法吸附所有水分,油溅问题依然会存在。

正确防油溅的方法

• 烹饪前确保食材表面擦干(用厨房纸吸干水分),锅底无残留水分。

• 向热油中投放食材时,动作缓慢、贴近油面,避免快速倒入导致水分剧烈汽化。

• 可使用带锅盖的锅具,溅油时及时盖上锅盖(注意留缝隙防蒸汽爆冲)。
[发帖际遇]: 瑞·达利欧对鱼羊鲜 说:“了解自己的天性,并让生活与之相符的人最幸福。” 鱼羊鲜 听后得到了1 颗宝石。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奖励规则

HOT • 推荐

关注6

粉丝95

帖子10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