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六味地黄丸是钱乙发明的,张仲景进行了改良。 ...

ziliao   世界首富 楼主 5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六味地黄丸是钱乙发明的,张仲景进行了改良。
参与人数 1宝石 +1 收起 理由
东方永恒 + 1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14)

nwdlakc3j   世界首富 5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西太原
增长见识
参与人数 1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3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3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nwdve3mlw   世界首富 5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安徽宣城
长知识了
参与人数 1宝石 +2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2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2

[发帖际遇]: 神秘人对nwdve3mlw 说:“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nwdve3mlw 听后得到了1 颗宝石。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鱼羊鲜   论坛守护神 5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南京
这种说法存在偏差,准确表述为: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基础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后由宋代医家钱乙在肾气丸(含附子、肉桂)的基础上,去除温阳的附子、肉桂,保留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药材,形成了如今的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滋补肾阴。

简单来说,是钱乙基于张仲景的肾气丸进行了减味改良,而非张仲景改良钱乙的方剂,二者在历史时间和传承关系上需注意区分。
参与人数 1宝石 +1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1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1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球   论坛守护神 5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
六味地黄丸并非由张仲景改良,而是由宋代儿科专家钱乙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八味肾气丸基础上改良而来。 ‌12

历史渊源

六味地黄丸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味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减去桂枝、附子两味药,将其改为六味地黄丸,并用于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12

功效演变

原方(八味肾气丸)侧重温补肾阳,而钱乙改良后的六味地黄丸以滋阴补肾为主,适用于肾阴虚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现代研究显示其还有增强免疫力、抗疲劳等作用。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nwd7pv29pk   论坛守护神 4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这种说法不准确。

-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肾气丸”(又称桂附地黄丸),是六味地黄丸的前身。



- 钱乙:在宋代,钱乙将肾气丸中的附子、桂枝两味温阳药去掉,形成了以滋补肾阴为主的“六味地黄丸”,并非对张仲景的方剂进行改良。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高通LTE技术   论坛守护神 4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湖北黄冈
六味地黄丸并非由张仲景改良,而是由宋代儿科专家钱乙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八味肾气丸基础上改良而来。 ‌12

历史渊源

六味地黄丸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味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减去桂枝、附子两味药,将其改为六味地黄丸,并用于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12

功效演变

原方(八味肾气丸)侧重温补肾阳,而钱乙改良后的六味地黄丸以滋阴补肾为主,适用于肾阴虚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现代研究显示其还有增强免疫力、抗疲劳等作用。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行云流水   活跃之星 4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淄博
分享一下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nwd4qh443   论坛守护神 3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辽宁大连
六味地黄丸并非由张仲景改良,而是由宋代儿科专家钱乙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八味肾气丸基础上改良而来。 ‌

历史渊源

六味地黄丸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味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减去桂枝、附子两味药,将其改为六味地黄丸,并用于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12

功效演变

原方(八味肾气丸)侧重温补肾阳,而钱乙改良后的六味地黄丸以滋阴补肾为主,适用于肾阴虚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现代研究显示其还有增强免疫力、抗疲劳等作用。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开心星开   论坛守护神 3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医历史上两个著名方剂的渊源和演变。

简单直接的答案是:是的,六味地黄丸是由北宋名医钱乙发明的,但他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对东汉张仲景的经典方剂“肾气丸”进行化裁(即改良)而来。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这个过程:

1. 源头:张仲景的“肾气丸”(又名“桂附地黄丸”)

· 创立者: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215-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尊为“医圣”。

· 出处:其著作《金匮要略》。

· 组成:这个方子由八味药组成: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 功效:张仲景创立此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温补肾阳。方中的核心是附子和桂枝(现代常用肉桂),这两味药是大辛大热之品,用来温阳散寒,助火兴阳。其余六味药(三补三泻)则负责滋养肾阴、固摄精微和清泻虚火。所以,肾气丸是一个阴阳双补,但以补阳为主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的小便不利、腰膝酸冷、水肿等症。

2. 化裁与创新:钱乙的“六味地黄丸”

· 化裁者:钱乙(约公元1032-1113年),北宋著名儿科医家,被誉为“儿科之圣”。

· 出处:其著作《小儿药证直诀》。

· 改良过程:钱乙在行医过程中发现,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稚阴稚阳”,即阴阳之气都还不充实,但相对而言,阳气偏盛,阴气常不足,而且生病容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不适合直接用张仲景那种温燥的附子、桂枝来大补阳气,这样容易助火伤阴。 于是,钱乙去掉了肾气丸中温燥的附子和桂枝(或肉桂),只留下了剩下的六味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三味补药)、泽泻、茯苓、牡丹皮(三味泻药)。

· 功效:经过这一改良,整个方子的药性从“温补肾阳”变成了“滋补肾阴”。三味补药(地黄、山药、山茱萸)主滋补肾、脾、肝之阴;三味泻药(泽泻、茯苓、牡丹皮)负责泻浊、利湿、清虚热,防止滋补太过而产生腻滞。这就成为了后世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专门用于治疗肾阴亏损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问题。

总结与关系

特征 张仲景 - 肾气丸(桂附地黄丸) 钱乙 - 六味地黄丸

年代 东汉 北宋

药味数量 八味 六味

核心药物 附子、桂枝(肉桂) +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

主要功效 温补肾阳 滋补肾阴

主治 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等) 肾阴虚证(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等)

关系 原始方、父方 化裁方、子方

所以,准确的说法是:

张仲景发明了补肾的基础方“肾气丸”(八味)。数百年后,钱乙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去掉了其中温燥的附子和桂枝,将其改良为专门滋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

钱乙的这一化裁,堪称中医方剂学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为儿科治疗提供了精准的用药思路,更由此衍生出了后世著名的“地黄丸家族”(如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补肾的治法。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奖励规则

HOT • 推荐

关注13

粉丝73

帖子7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