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六味地黄丸是钱乙发明的,张仲景进行了改良。 ...

飒爽   论坛守护神 2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北京
六味地黄丸并非由张仲景改良,而是由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八味肾气丸基础上改良而成。 ‌

历史渊源

六味地黄丸的原型是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八味肾气丸(含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北宋时期,钱乙将原方中的桂枝和附子两味药去掉,调整为六味药材,并更名为“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

功效演变

最初方剂以温补肾阳为主,经钱乙改良后变为滋阴补肾的经典方剂,适用于缓解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现代研究显示其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血脂等作用,但需根据体质和医生指导使用。 ‌
[发帖际遇]: 托马斯·杰斐逊对飒爽 说:“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 飒爽 听后得到了1 颗宝石。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家中信   论坛守护神 2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是的,六味地黄丸是由北宋名医钱乙发明的,但他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对东汉张仲景的经典方剂“肾气丸”进行化裁(即改良)而来。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这个过程:

1. 源头:张仲景的“肾气丸”(又名“桂附地黄丸”)

· 创立者: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215-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尊为“医圣”。

· 出处:其著作《金匮要略》。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苹苹   活跃之星 1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南京
哦,是这样。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星云1842   论坛守护神 1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经查询相关资料,六味地黄丸实际是由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在汉代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基础上改良而成,而非张仲景改良钱乙的方剂‌。具体脉络如下:

一、张仲景的原始方剂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八味肾气丸(又称肾气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味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证‌。

二、钱乙的改良创制

北宋时期,儿科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删减了原方中的桂枝、附子两味温阳药,形成六味地黄丸,专治小儿肾阴不足导致的发育迟缓(如五迟证)‌。这一调整体现了钱乙"小儿纯阳之体"的学术思想,避免温燥药物伤及稚阴‌。

三、方剂功能的演变

1、‌儿科应用‌:钱乙最初用于小儿囟门不合、发育迟缓‌

‌2、成人扩展‌:明代医家薛己将其推广至成人肾阴虚证,奠定滋阴补肾的经典地位‌

‌3、现代应用‌:衍生出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系列方剂,并发现免疫调节、抗衰老等新功效‌

四、人物时代贡献

1、张仲景:汉代创制八味肾气丸        温补肾阳

2、钱乙:宋代改良为六味地黄丸        专滋肾阴,儿科专用

3、薛己:明代推广至成人肾阴虚证,确立滋阴补肾主流地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部分现代文献可能因表述简略产生误解,但根据中医史权威记载,六味地黄丸的创制脉络应为:张仲景(原方)→钱乙(改良)→后世发展‌。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喜大普奔   论坛守护神 1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北石家庄
六味地黄丸是由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发明的,而非张仲景改良。其历史渊源如下:

起源与发明钱乙在宋代儿科临床实践中,针对小儿肾虚病症,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八味肾气丸化裁而来,去掉温阳的附子、肉桂两味药,保留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六味药,创制了“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的前身)。该方最初用于治疗小儿囟门不合、发育迟缓等肾虚病症,后收录于其学生阎季忠整理的《小儿药证直诀》中。

名称演变明代医学家薛己在《正体类要》中将“地黄丸”更名为“六味地黄丸”,此后该名称沿用至今。

后世应用六味地黄丸经后世不断验证和拓展,逐渐成为滋阴补肾的经典方剂,广泛应用于成人肾阴虚相关病症,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等。其“三补三泻”的配伍原则(补肾阴与清虚火并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智慧。

综上,六味地黄丸的发明归功于钱乙,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为其提供了原始方剂基础,但并无张仲景对其进行改良的历史记载。
[发帖际遇]: 神秘人对喜大普奔 说:“太多人在顺境时没有好自为之,没注意到自己正在堆砌未来的逆境。他们浪费太多资源,悖离根本之道。。。。。。奉行峰谷法则的人,扭转逆境的方法,就是回归基本面,专注在最要紧的事情上。”喜大普奔 听后得到了1 颗宝石。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奖励规则

HOT • 推荐

关注13

粉丝73

帖子7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