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已解决]试问:世间有谁能够逃脱红尘?又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我想恐怕 ...

家中信   论坛守护神 前天 11:0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世间确实难以逃脱红尘的纷扰,而“出淤泥而不染”更多是一种理想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完全保持纯净。神仙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超脱尘世的存在,他们拥有超越凡人的能力和境界,因此被认为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然而,这更多是一种象征和寄托,提醒人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清醒。
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3 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3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高通LTE技术   论坛守护神 前天 11:0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湖北黄冈
认同楼主的观点!这两个问题涉及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与人性纯净的探讨,以下是结合文学与哲学视角的分析:

关于逃脱红尘的局限性

文学意象中的"红尘"多象征世俗欲望与纷扰,如佛教视其为"红(欲望)尘(烦恼)"的复合体 ,道教也用"堕入红尘"形容修行者受世俗牵绊 。

古典作品常表现无人能完全超脱:如《红楼梦》中顽石被携入红尘历练 ,暗喻凡人皆需经历世俗考验 。

关于"出淤泥不染"的可能性

这一意象源自周敦颐《爱莲说》,强调高洁品格。但文学中多呈现其艰难性:

朱自清《荷塘月色》以"袅娜"的莲与"脉脉"流水构建纯净意象,却仍落脚于"朗照"的现实 ,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佛教"练心"、道家"无为"等思想提供理论路径,但需极端修行(如神仙化)才能实现 ,普通人在文学描写中多表现为挣扎状态(如中学生作文中集体谅解的温情瞬间) 。

神仙意象的例外性

神仙作为虚构存在,被赋予超脱属性:如《西游记》中太上老君"跳出三界外"的形象 ,或《庄子》藐姑射山神人"吸风饮露"的描写 。这类文学设定恰恰反衬凡人难以企及。
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3 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3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行云流水   活跃之星 前天 11:2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淄博
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东方永恒   论坛守护神 前天 13:1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北
世间确实难以逃脱红尘的纷扰,而“出淤泥而不染”更多是一种理想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完全保持纯净。神仙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超脱尘世的存在,他们拥有超越凡人的能力和境界,因此被认为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然而,这更多是一种象征和寄托,提醒人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清醒。现实中,我们虽不能像神仙一样超脱,但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和自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界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正直
参与人数 1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3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星云1842   论坛守护神 前天 14:2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新疆克拉玛依
红尘中的确充满了各种诱惑和牵绊,但历史上确实有不少人通过修行达到了超脱的境界。比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状态,王阳明心学强调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觉悟,都展现了超越世俗的可能性。

不过我觉得,真正的超脱不在于完全脱离红尘,而在于保持内心的清明。就像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写的"出淤泥而不染",这种境界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行去接近。现代人虽然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但依然可以通过信仰、冥想、阅读、艺术等方式培养内心的定力。
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3 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3

[发帖际遇]: 李嘉诚对星云1842 说:“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星云1842 听后得到了2 颗宝石。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奖励规则

HOT • 推荐

关注165

粉丝499

帖子80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