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高温天为何总感觉比预报的更热?

yanggong12   活跃之星 楼主 昨天 09:38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环境、湿度、个体都会导致差异,并非了“刻意”压低数值。

了解一下

其它
参与人数 2宝石 +2 收起 理由
大球 + 1
东方永恒 + 1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10)

飒爽   论坛守护神 昨天 17:1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北京
高温天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温度差异主要由以下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

一、气象观测标准与体感环境的差异

‌观测环境特殊性‌

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距离地面1.5米的温度计测量值,该环境位于草坪开阔区域,避免阳光直射和障碍物遮挡‌。而人体实际接触的环境(如柏油路面、城市建筑群)因吸热性强,相同高度温度可能比百叶箱高4-5℃‌。

‌体感温度的多维影响因素‌

体感温度不仅受气温影响,还与湿度、风速、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

‌湿度‌:当气温达33℃且湿度80%时,体感温度会显著升高,形成闷热感‌;

‌风速‌:无风环境下热量滞留,增强热感;强风则通过加速汗液蒸发降低体感温度‌;

‌日照辐射‌:阳光直射可使体感温度比阴凉处高3-5℃‌。

二、城市热岛效应与个体差异

‌城市环境加剧热感‌

城市中柏油路面、建筑群吸收并重新辐射热量,加上空调外机等人工热源,导致城区温度比郊区高1-3℃‌。此外,植被减少和水体覆盖不足进一步削弱了蒸发降温效果‌。

‌个体感知差异‌

不同人群因代谢率、健康状况、活动强度等因素对温度敏感度不同。例如运动时产热增加会加剧热感,而贫血患者可能更易感到不适‌。

三、气象预报的局限性

天气预报以标准气象站数据为基础,而城市居民实际接触的环境参数(如局部高湿、强辐射)与观测站存在差异‌。部分省市已尝试发布体感温度预报,但公众认知度有限‌。

四、极端天气的叠加效应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天气常伴随高湿度(如南方“桑拿天”),湿度每增加10%,体感温度约上升1℃‌。例如32.2℃高温下,湿度70%时体感温度可达40.6℃‌。
[发帖际遇]: 段永平对飒爽 说:“所有的高手都是敢为天下后的,只是要利用后发优势,做的比别人更好。”飒爽 听后得到了1 颗宝石。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1

使用道具 举报

nwd334tu3   活跃之星 昨天 09:3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安徽六安
了解一下
参与人数 1宝石 +2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2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2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八月桂花香1968   论坛首富 昨天 09:3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吉林长春
并非“刻意”压低数值
参与人数 1宝石 +1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1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1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w7kk37vchhhl   金融大鳄 昨天 10:4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气太热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月亮树   活跃之星 昨天 14:0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内蒙古兴安盟
天气预报的数字是供参考的!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sunfujin   活跃之星 昨天 14:1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北石家庄
闷热天气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鱼羊鲜   论坛守护神 昨天 17:1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南京
高温天感觉比预报的更热,主要和体感温度与实际气温的差异有关,具体原因如下:

• 湿度影响:预报的气温是干球温度(纯空气温度),而体感温度会受湿度影响。当空气湿度高时,人体汗液蒸发困难,热量难以散发,就会觉得更闷热。比如同样35℃,湿度80%时体感可能达到40℃以上,远高于实际气温。

• 其他环境因素:阳光直射下,地面、建筑物吸收热量后会释放辐射热,周围环境温度(如路面、墙面)可能比空气温度高10 - 20℃,人体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因吸收额外热量而感觉更热。

•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耐热能力、活动状态(如运动后)、穿着(深色衣物吸热)等不同,对热的感受也会有差异,容易觉得实际热度超过预报。

简单说,预报的是“空气的温度”,而我们感受到的是“身体实际承受的热度”,两者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常会觉得更热。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nwd7pv29pk   论坛守护神 昨天 17:1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高温天感觉比预报温度更热,主要和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 体感温度≠实际气温:预报的是百叶箱中测得的空气温度(离地1.5米、通风避光),但体感受湿度、风速、日照影响。比如湿度高时,汗液难蒸发,身体散热变慢,就会觉得更闷热;强光直射下,地面温度远高于气温,热量辐射到人体也会加重热感。



-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耐热能力不同,胖瘦、年龄、身体状态(如是否缺水、疲劳)会影响感受。比如体质较弱的人,对高温更敏感,容易觉得比实际温度热。



- 环境因素:城市里高楼密集、柏油路面多,会形成“热岛效应”,局部区域温度比周边高几度;长时间待在无空调的室内或暴晒的室外,身体积累热量,也会放大闷热感。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开心星开   论坛守护神 昨天 18:22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感受,高温天实际体感温度往往比天气预报的气温更高,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

1.  **预报温度是“百叶箱温度”,测量环境特殊:**

*   气象部门预报的温度,指的是在**标准观测场**中测量的空气温度。这个观测场通常位于远离城市热源的草地,通风良好。

*   温度计放在离地面**1.5米**高度的**百叶箱**内。百叶箱的设计是为了**避免阳光直射、避免雨水淋湿、保持良好通风**,同时又能真实反映周围空气的温度。

*   简单说,预报的温度是**在特定、理想的通风阴凉处测得的空气本身的热度**。

2.  **体感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远不止空气温度:**

*   **湿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这是关键!当空气湿度很高时,人体汗液蒸发散热的速度会大大减慢甚至停止。即使空气温度不是极高,高湿度会让人感觉**异常闷热、窒息**。气象部门有时会发布“体感温度”或“酷热指数”,这个指数就综合了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例如,气温35°C,湿度70%时,体感温度可能接近45°C!

*   **太阳辐射:** 预报的是空气温度,但太阳直射在你身上会带来巨大的额外热量。走在阳光下,皮肤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体感温度会显著高于空气温度(可能高出10°C以上)。这就是为什么树荫下和阳光下感觉差异巨大的原因。

*   **地面和建筑物辐射:** 高温天,地面(尤其是沥青、水泥)、建筑物外墙等表面吸收大量热量后温度会变得非常高(可能超过60°C)。这些热表面会持续向周围环境辐射热量,使得靠近它们的地方(比如人行道、街道、广场)的实际温度远高于百叶箱测得的空气温度。

*   **风速(或缺乏风速):** 风能加速汗液蒸发,带走体表热量,让人感觉凉爽。但在高温天,如果**无风或风速很小**,热量和湿气积聚在身体周围无法散开,体感就会觉得更热。

*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地区由于大量建筑物、道路(吸热材料)、交通、空调外机散热、缺乏植被等原因,其实际温度通常会比郊区的气象站(百叶箱所在地)高出几度,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所以,如果你身处城市中心,感觉比预报热是非常正常的。

*   **个人因素:** 你的着装(深色、不透气)、活动量(是否在运动、行走)、身体状态(是否缺水、疲劳)、对热的耐受度等都会影响你的实际感受。

3.  **预报本身的微小误差和关注点:**

*   天气预报虽然已经很精准,但仍有误差范围(比如±1°C或±2°C)。如果实际温度处于预报范围的上限,甚至略超,体感就会觉得比“预期”热。

*   人们往往更关注预报的最高温,并把它当作全天的温度。实际上,最高温通常只出现在午后短暂的一两个小时内,其他时间会低一些。但如果你正好在那个最热时段外出,感受就会特别强烈。

**总结来说:**

天气预报的气温是**在理想阴凉通风处测量的空气本身的温度**。而我们实际感受到的热(体感温度),是**空气温度 + 太阳直射 + 地面/建筑物辐射热量 + 高湿度抑制出汗 + 无风 + 城市热岛效应 + 个人活动状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湿度和太阳/地面辐射**是导致体感远高于预报气温的最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

所以,下次高温天出门,不要只看预报温度,更要关注湿度、是否有风、是否要暴露在阳光下,并做好充分的防暑降温准备(防晒、补水、寻找阴凉)。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奖励规则

HOT • 推荐

关注15

粉丝106

帖子14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