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已解决]人形机器人落地保守估计至少要10年?

yanggong12   活跃之星 楼主 3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人形机器人落地

保守估计至少要10年?
最佳答案
3 天前
关于人形机器人全面落地的时间预测,需结合技术成熟度、产业链进展、商业化应用场景拓展等多维度分析。基于当前公开信息,人形机器人已在工业场景中实现初步落地,但面向家庭服务等复杂场景的通用化普及仍需较长时间。保守估计,全面落地可能需要5  10年,具体进展因场景和技术突破而异。以下是综合分析:

1.当前进展:工业场景率先落地,量产元年已至

工业领域应用加速

2025年被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Walker S、美的机器人等已进入工厂实训或小规模量产阶段。例如,优必选Walker S在比亚迪工厂的实训中实现了单台效率提升100%,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启动批量交付;美的机器人已部署于洗衣机工厂,用于设备检测和搬运。

规模化生产目标明确

特斯拉计划2025年生产数千台Optimus,2026年产量提升至每月1万台;国内企业如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也宣布了千台级量产计划。

2.技术瓶颈与突破:硬件产能与AI能力是关键

硬件产能限制

核心零部件如丝杠、减速器、传感器等仍面临产能不足和技术迭代挑战。例如,丝杠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环节,国内现有产能难以满足大规模需求;谐波减速器技术路线尚未完全统一。

AI能力仍需提升

人形机器人的“大脑”(环境感知与决策)和“小脑”(运动控制)是技术难点。尽管大模型技术推动了感知能力的提升,但动态平衡、复杂环境适应等仍需进一步突破。例如,国内“天工”机器人虽实现了自主站立和复杂地形攀爬,但运动速度和灵活性仍有限。

3.商业化场景拓展:从工业到家庭的渐进路径

工业与商用场景优先

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物流分拣、展馆导览等场景。特斯拉Optimus、乐聚机器人已在工厂执行搬运、质检等任务,优必选与车企合作推进实训优化。

家庭服务场景的长期挑战

家庭场景对成本、安全性、交互能力要求更高。当前人形机器人售价普遍在数十万元级别(如宇树G1售价9.9万元),且需解决自主导航、柔性操作等问题。专家认为,实现家庭普及需达到类似自动驾驶L4级别的能力,预计需要更长时间。

4.政策与资本推动:缩短技术迭代周期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目标,多地推出千亿级产业基金支持研发。深圳、上海等地通过专项补贴加速技术攻关。

资本密集投入

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融资超50亿元,华为、腾讯、小米等巨头通过生态合作加速技术整合。例如,腾讯云与越疆科技合作开发“云端大模型+机器人”解决方案,推动工业场景快速落地。

5.时间预测:分阶段落地

工业场景(5年内)

依托现有供应链和政策支持,工业机器人将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预计2027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家庭服务场景(10年左右)

需突破成本(降至2万美元以下)、技术(通用AI与灵巧操作)和标准化难题。乐观估计,2030年后可能进入家庭试点,但全面普及仍需更长时间。

结论

人形机器人的落地时间因场景而异:工业领域有望在5年内实现大规模应用,而家庭服务等复杂场景的全面普及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久。技术突破、成本下降和政策支持将是关键变量。若核心零部件产能和AI能力加速迭代,时间表可能进一步缩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14)

星云1842   论坛守护神 3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新疆克拉玛依
根据多个业内人士在2025年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及其他相关会议中的观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确实面临较长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周期。保守估计至少需要10年才能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技术发展的复杂性与阶段性‌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赵明国指出,人形机器人发展需要长期积累,可类比自动驾驶技术所需的20年周期,保守估计也需至少10年‌。当前行业处于科学原理、技术手段、产品定义和商品化“四阶段同步推进”的“混乱”状态,需要在摸索中逐步对齐技术路径与市场需求‌。

二、产业成熟度较低‌

多位专家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成熟度仅处于5%-10%的早期阶段‌。即便企业已逐步探索电力、化工等场景应用,但核心技术的研发仍需要大量人才和资源投入,短期内难以覆盖全场景需求‌。此外虽然政策支持和资本关注推动行业加速,但投资机构对企业的评判已趋向理性,更关注价值创造、投入产出比等财务指标‌。

三、产业链与生态协同挑战‌

目前行业标准化尚未完善,数据共享、安全规范等基础建设仍在早期,短期内难以形成统一生态‌。硬件成本(如电机、驱动器、丝杠等核心零部件)和软件与硬件的融合能力仍是制约商业化的重要因素。尽管企业已布局核心零部件研发,但预计到2030年才能看到显著成效‌。

四、公众预期与市场接受度的调整‌

建议公众理性看待技术发展进程,避免对“机器人短期内进入家庭”的过高期待,需与行业发展规律对齐‌,消费级产品的普及仍需等待技术与成本的双重突破‌。

五、短期进展与长期展望

‌近期突破‌:未来1-3年人形机器人可能在特定工业场景(如危险作业、遥操作)中实现功能质变,但形态可能不局限于双足,轮式或轮臂式机器人或成为过渡方向‌。

‌长期目标‌:行业普遍认同,2030年前后或迎来规模化应用拐点,但需依赖AI大模型、硬件成本下降及跨领域技术融合的持续突破‌。

综上,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10年周期”是基于技术复杂性、产业链协同难度及市场培育需求的综合判断,但局部场景的阶段性成果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显现。
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3 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3

回复 支持 1

使用道具 举报

鱼羊鲜   论坛守护神 3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南京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认为,人形机器人发展需长期积累,类比自动驾驶需要20年周期,保守估计也至少要10年。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技术复杂性:人形机器人需要在运动控制、能源效率、环境适应性等多领域实现突破。比如,要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灵活地行走、操作物体,需要高精度的传感器、先进的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目前,即使像特斯拉Optimus Gen3这样的产品,在家庭服务场景的通用性上仍需5 - 8年技术沉淀。

• 自主决策能力不足:当前人形机器人整机自主决策能力有限,在复杂环境中执行任务时,多依赖远程操控、手眼协作及传统视觉伺服控制等辅助手段,难以独立做出快速、准确的决策。

• 人才短缺:人形机器人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包括本体设计、AI算法、新材料开发等,这要求从业者具备多学科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目前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限制了人形机器人批量化生产。

不过,也有专家提出不同看法,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正涛认为,随着数据积累,未来1 - 3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将产生质变,且实现质变的形态不一定是双足,类人形或轮臂式机器人也可能成为突破方向。
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3 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3

回复 支持 1

使用道具 举报

nwd7pv29pk   活跃之星 3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落地保守估计至少要10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表示,人形机器人发展需长期积累,类比自动驾驶需要20年周期,保守估计也至少要10年。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从技术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能源效率、环境适应性等领域的突破需要时间沉淀。目前,人形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不足,大多需要依赖远程操控等辅助手段,且存在形态与功能适配问题,如人形结构在某些任务执行上效率较低。同时,精密零部件缺乏、制造工艺有待提升,也制约着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从人才角度讲,人形机器人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人才短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过,也有一些积极因素。根据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将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企业的人形机器人也在特定场景取得了应用进展,如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已实现工厂场景应用,国内也有机器人企业在合肥工厂实现了人机协作效率的提升。因此,虽然人形机器人全面落地家庭等场景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但在工业等特定场景的应用正在加速推进。
参与人数 2本月威望 +3 宝石 +6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赞一个!
小财神 + 3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6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nwd334tu3   活跃之星 3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安徽宿州
人形机器人落地保守估计至少要10年?
参与人数 1宝石 +2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2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2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球   论坛守护神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   本楼为最佳答案   
关于人形机器人全面落地的时间预测,需结合技术成熟度、产业链进展、商业化应用场景拓展等多维度分析。基于当前公开信息,人形机器人已在工业场景中实现初步落地,但面向家庭服务等复杂场景的通用化普及仍需较长时间。保守估计,全面落地可能需要5  10年,具体进展因场景和技术突破而异。以下是综合分析:

1.当前进展:工业场景率先落地,量产元年已至

工业领域应用加速

2025年被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Walker S、美的机器人等已进入工厂实训或小规模量产阶段。例如,优必选Walker S在比亚迪工厂的实训中实现了单台效率提升100%,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启动批量交付;美的机器人已部署于洗衣机工厂,用于设备检测和搬运。

规模化生产目标明确

特斯拉计划2025年生产数千台Optimus,2026年产量提升至每月1万台;国内企业如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也宣布了千台级量产计划。

2.技术瓶颈与突破:硬件产能与AI能力是关键

硬件产能限制

核心零部件如丝杠、减速器、传感器等仍面临产能不足和技术迭代挑战。例如,丝杠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环节,国内现有产能难以满足大规模需求;谐波减速器技术路线尚未完全统一。

AI能力仍需提升

人形机器人的“大脑”(环境感知与决策)和“小脑”(运动控制)是技术难点。尽管大模型技术推动了感知能力的提升,但动态平衡、复杂环境适应等仍需进一步突破。例如,国内“天工”机器人虽实现了自主站立和复杂地形攀爬,但运动速度和灵活性仍有限。

3.商业化场景拓展:从工业到家庭的渐进路径

工业与商用场景优先

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物流分拣、展馆导览等场景。特斯拉Optimus、乐聚机器人已在工厂执行搬运、质检等任务,优必选与车企合作推进实训优化。

家庭服务场景的长期挑战

家庭场景对成本、安全性、交互能力要求更高。当前人形机器人售价普遍在数十万元级别(如宇树G1售价9.9万元),且需解决自主导航、柔性操作等问题。专家认为,实现家庭普及需达到类似自动驾驶L4级别的能力,预计需要更长时间。

4.政策与资本推动:缩短技术迭代周期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目标,多地推出千亿级产业基金支持研发。深圳、上海等地通过专项补贴加速技术攻关。

资本密集投入

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融资超50亿元,华为、腾讯、小米等巨头通过生态合作加速技术整合。例如,腾讯云与越疆科技合作开发“云端大模型+机器人”解决方案,推动工业场景快速落地。

5.时间预测:分阶段落地

工业场景(5年内)

依托现有供应链和政策支持,工业机器人将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预计2027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家庭服务场景(10年左右)

需突破成本(降至2万美元以下)、技术(通用AI与灵巧操作)和标准化难题。乐观估计,2030年后可能进入家庭试点,但全面普及仍需更长时间。

结论

人形机器人的落地时间因场景而异:工业领域有望在5年内实现大规模应用,而家庭服务等复杂场景的全面普及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久。技术突破、成本下降和政策支持将是关键变量。若核心零部件产能和AI能力加速迭代,时间表可能进一步缩短。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八月桂花香1968   论坛首富 3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守估计至少要10年?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喜大普奔   论坛守护神 3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河北石家庄
人形机器人的落地保守估计至少要10年,主要原因包括:

技术挑战: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复杂度极高,涉及材料科学、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例如,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拥有28个液压关节,每秒执行500次姿态调整,这种机械与算法的完美融合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

成本问题: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单价普遍在10万至百万元区间,远超普通家庭承受力。即便量产推进,BOM(物料清单)成本仍需从3万美元降至1万美元以下才具经济性。

场景适配:人形机器人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适配和优化,如家庭服务领域,机器人对复杂指令的理解偏差率高达23%,这种智能水平与真正“具身智能”存在本质差距。

伦理与数据隐忧:人形机器人的失控风险和社会接受度成潜在阻碍。例如,国内某展会机器人曾因程序故障冲向观众,暴露稳定性缺陷。此外,数据采集受限制约AI训练——工业场景因保密性难获高质量数据,家庭场景隐私问题亦待解决。

尽管存在上述挑战,业界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如构建“场景驱动”的创新生态,以及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速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3 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3

[发帖际遇]: 曾国藩对喜大普奔 说:“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老年经不得逆境。 ”喜大普奔 听后得到了2 颗宝石。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开心星开   论坛守护神 3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苏州
关于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的 timeline,目前行业内外存在不同观点。认为需要至少10年(保守估计)的判断主要基于技术、成本、商业化场景等多重瓶颈,但也不排除技术突破加速的可能性。以下从关键维度进行分析:

---

### **1. 技术瓶颈:核心难题仍未完全突破**

- **运动控制与平衡**:双足行走在动态环境(如楼梯、斜坡)中的稳定性和能耗问题尚未达到人类水平。波士顿动力等公司的演示多为实验室环境,抗干扰能力有限。

- **灵巧操作**:人手级别的精细操作(如拧螺丝、折叠衣物)需突破高精度传感器+AI算法的协同,目前机械手成本高达数万美元。

- **通用AI短板**:当前AI擅长特定任务(如围棋、图像识别),但缺乏人类的多模态实时决策能力。例如,机器人无法像人类一样在厨房中灵活应对打翻的酱油瓶。

---

### **2. 成本制约:从B端到C端的漫长路径**

- **硬件成本**:特斯拉Optimus宣称目标成本2万美元,但现有关节电机、力控传感器的价格仍难支撑消费级市场。参考工业机器人(均价10万美元),成本下降需规模效应。

- **维护成本**:人形机器人涉及数千个零部件,后期维护复杂度远超汽车或智能手机。

**商业化阶段预测**:

- **2025-2030年**:特定B端场景试点(如仓储分拣、高危设备巡检)。

- **2030年后**:可能进入高端C端市场(家庭陪护、教育),但渗透率取决于成本能否降至1万美元以下。

---

### **3. 场景验证:需求匹配度存疑**

- **替代性竞争**:轮式/固定机械臂机器人(如亚马逊仓储机器人)在效率上可能优于人形方案。人形的优势在于“适应人类环境”,但改造环境(如无障碍设施)或许比改造机器人更经济。

- **真实需求**:家庭场景中,用户是否需要多功能机器人?还是更倾向单一功能设备(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

---

### **4. 加速变量:可能缩短周期的因素**

- **AI跳跃式发展**:若多模态大模型(如GPT-5+具身智能)实现突破,可能解决部分认知问题。

- **资本与政策驱动**:如中美竞逐机器人产业,或出现类似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

- **模块化设计**:开源生态(如特斯拉公开部分专利)可能降低研发边际成本。

---

### **结论:10年是合理预期,但存在弹性**

- **保守派**(10年以上):认为技术迭代、供应链成熟、伦理法规需循序渐进,参考电动汽车从概念到普及的20年历程。

- **乐观派**(5-10年):如马斯克预测Optimus 2027年量产,前提是技术路线(纯视觉方案)被验证可行。

建议关注 **2025-2027年的关键里程碑**:特斯拉/Figure等企业的量产能力、具身智能算法的突破、成本下降曲线。若这些节点未达预期,则10年以上的判断将更可信。
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3 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3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飒爽   论坛守护神 3 天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北京
‌人形机器人落地保守估计至少需要10年‌。这一观点主要由以下几位专家提出:

‌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 赵明国 ‌:他回顾了自动驾驶技术从2005年 DARPA挑战赛 至今20年的发展历程,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即使在当前技术加速的背景下,也至少需要十年才能达到一个相对成熟的“中段阶段”‌。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常琳‌:他认为人形机器人是否存在泡沫取决于其能否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他强调,人形机器人需要长期积累,公众对人形机器人“明天就能走进家庭”的预期需要调整,对齐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正涛‌:他将人形机器人比作一个“大装置”,内涵之大、学科交叉之复杂远超想象。他预判未来一到三年,人形机器人在半结构化环境中的部分功能(如遥操作、手眼协作)将迎来质变,尽管这未必是纯粹的双足形态,也可能包含轮式或轮臂式机器人‌。

‌宇树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舟‌:他以公司九年深耕四足机器人的经验为例,强调耐心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形机器人在产业落地方面需要时间积累和持续的技术突破‌。

这些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至少需要10年时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
参与人数 1本月威望 +3 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诸葛 + 3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本月威望 +3 宝石 +3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奖励规则

HOT • 推荐

关注14

粉丝104

帖子13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