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 收藏

秋分,该怎么养生

东方百川   世界首富 楼主 2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
秋分,该怎么养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9)

nwd4qh443   论坛守护神 2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辽宁大连
俗话说“白露秋分菜,秋分寒露麦”,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过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天气变冷,自然界的阴气开始旺盛,阳气进一步下降收敛,应该注意养生。

《黄帝内经》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根据此段记载,秋季养生要点可归纳以下几点:

1、情志养生:“秋在志为悲”,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难免出现悲秋情绪。这时,宜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神志安宁,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2、起居养生:秋季宜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一般来说,秋季以23时前入睡、早晨5至6时起床为宜。

3、运动养生:宜多运动,早晚锻炼。可选择登山、慢跑、散步、打球等运动形式,通过改善人体的循环系统,增加肺活量,激发快乐和活力。秋天是锻炼的大好时机,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4、饮食养生:秋分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秋燥伤肺,这一时节有不少人出现鼻咽干燥、口干眼干、咳嗽少痰、皮肤瘙痒,甚至大便秘结的不适症状。这都是“秋燥”惹的祸,“秋燥”是指人们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以肺系疾病症状和干燥为主的疾病。根据寒热性质不同,可有“温燥”、“凉燥”之分。“温燥”常见于初秋的时候,除干燥外还会有头痛身热、心烦口渴、咽喉肿痛、咳嗽痰黄、舌红苔燥、脉数等症状和体征;“凉燥”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除干燥症状外还伴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咳痰清稀、苔白脉弦等症状和体征。

“燥则润之” 应对“秋燥”应当以预防为主,遵循“燥则润之”的防治原则。注意保持室内适当的湿度,多喝水,饮食调养应以轻宣滋润、生津止渴为重,宜多吃清淡、温润的食物,适当增加酸性食物、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吃过于油腻、辛辣之品。
参与人数 1宝石 +3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3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3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yueqin607   世界首富 2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注意冷热,少吃多动
参与人数 1宝石 +2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2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2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鱼羊鲜   论坛守护神 2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南京
秋分养生核心是顺应“阴阳平衡”与“燥气当令”,重点从饮食、起居、运动、防燥四个维度调整,具体方法如下:

1. 饮食:滋阴润燥,平衡阴阳

• 多吃“润”性食物:缓解秋燥,如银耳、百合、梨、蜂蜜、莲子、山药等,可煮成银耳百合汤、梨汤。

• 少辛增酸忌生冷:少吃辣椒、生姜等辛辣发散食物,适当吃山楂、葡萄、苹果等酸性食物,帮助收敛肺气;避免生冷饮食,防止损伤脾胃阳气。

• 适度补养不“过燥”:可少量吃鸭肉、兔肉等滋阴食材,或搭配黄芪、党参温和补气,避免盲目吃羊肉、狗肉等燥热食物,以免加重秋燥。

2. 起居: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 调整作息:遵循“秋三月,早卧早起”,建议22:30前入睡、6:30-7:00起床,帮助收敛阳气,养足精神。

• 重点防“凉”:秋分后昼夜温差大,早晚外出需添薄外套,尤其注意腹部、脚部保暖(如穿薄袜),避免受凉引发肠胃不适或感冒。

3. 运动:温和锻炼,避免耗气

• 选“舒缓”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高强度运动(如剧烈跑步、球类对抗),防止出汗过多耗伤津液。

• 运动时间: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避开早晚低温时段,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换干燥衣物。

4. 防燥:内外兼顾,滋润身心

• 内补津液:每天喝1500-2000ml温水,也可喝淡茶(如菊花茶、麦冬茶),避免口渴才补水。

• 外润肌肤:秋燥易导致皮肤干燥、嘴唇开裂,可涂温和的润肤露、润唇膏,室内用加湿器(湿度保持40%-60%),减少干燥对呼吸道、皮肤的刺激。

5. 情绪:收敛心神,避免“悲秋”

中医认为“秋属金,对应肺,肺主悲”,秋分后易情绪低落。可通过听轻快音乐、晒太阳、与家人朋友聊天等方式调节,保持心情平和,避免过度思虑或悲伤。
参与人数 1宝石 +1 收起 理由
小财神 + 1 解决零回复,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宝石 +1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喜大普奔   论坛守护神 2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秋分养生

秋分时节养生需顺应“养收”之道,注重润燥、补肺、健脾、防寒。以下是一些秋分养生建议:

一、生活习惯

早睡早起: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顺应阴阳变化,养“收”气,舒展肺气。

注意保暖:头部、腹部、足部易受寒,外出戴帽,洗头用热水,脾胃虚寒者可热敷肚脐,睡前泡脚温阳散寒。

适度运动: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轻缓运动,避免大汗淋漓,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

二、饮食调理

润燥食物:多吃百合、银耳、梨、秋藕、秋木耳等,可煮百合莲子银耳汤、山药枸杞鲫鱼汤,缓解秋燥。

温润食材:适量摄入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等,养阴润肺,增强免疫力。

避免生冷:少吃海鲜、辛辣食物,脾胃虚寒者慎食海鲜,烹饪时可搭配姜、醋等。

三、情志调节

保持乐观:秋分日照减少,易情绪低落,可通过登山、赏菊、听音乐等方式舒缓心情,避免悲忧伤感。

放松身心:练习书法、瑜伽或冥想,调节呼吸,缓解压力,保持精神内守。

四、穴位按摩

鱼际穴:位于大拇指下方大鱼际边缘,按揉可清肺热、缓解咽干咳嗽。

足三里:艾灸或按揉足三里穴,温阳益气,增强体质。

照海穴、涌泉穴:按揉照海穴缓解咽喉干燥,揉涌泉穴滋阴降火。

注意事项:秋分后天气多变,注意增减衣物,避免受凉。若出现咳嗽、皮肤干燥等症状,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如有基础疾病,需遵医嘱调养。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矿山理财   论坛守护神 2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广西桂林
秋分养生核心是顺应“阴阳平衡、收敛养肺”的节气特点,重点从饮食、作息、运动、情志四个方面调整,具体建议如下:

1. 饮食:润肺防燥,均衡养阴

- 多吃润肺食材:秋分后气候干燥,易伤肺津,可多吃白色食物(中医认为“白色入肺”),如雪梨、银耳、百合、莲子、白萝卜,也可煮银耳百合汤、雪梨炖川贝(需遵医嘱),缓解口干、皮肤干燥等问题。

- 少辛增酸防秋燥: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姜),避免加重燥邪;适当吃酸性食物(如苹果、葡萄、山楂),帮助收敛肺气,减少津液耗散。

- 忌生冷护脾胃:秋分后气温下降,脾胃功能减弱,避免吃冰饮、生鱼片等生冷食物,防止腹泻、胃痛,可适当吃温性食材(如南瓜、山药、小米),养护脾胃。

2. 作息:早睡早起,顺应秋收

- 调整睡眠时间:秋分后昼夜温差变大,宜“早睡以养阳气,早起以收阴气”,建议晚上10点半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避免熬夜耗伤津液,也有助于减少秋困。

- 午间短休补精力:若白天感到疲劳,可适当午休15-30分钟(不宜过长),帮助恢复精力,避免下午昏沉,但注意不要在风口处休息,防止受凉。

3. 运动:温和锻炼,避免耗散

- 选温和运动类型: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高强度健身),防止出汗过多耗伤肺气,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每次30-40分钟,以身体微出汗为宜。

- 运动时间选时段:尽量在上午9-10点(阳光充足、气温适宜)或傍晚(避开低温)运动,避免清晨低温时外出,防止受凉感冒;运动后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喝温水),不要喝冰水。

4. 情志:收敛情绪,防“秋悲”

- 避免情绪低落:秋分后草木凋零,易让人产生“悲秋”情绪,可多外出晒太阳、欣赏秋景(如赏菊、观红叶),或与朋友聊天、培养兴趣(如读书、养花),转移负面情绪。

- 少思虑护心神:秋季宜“收敛心神”,避免过度思虑、焦虑,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情绪平和,防止情志不畅影响肺部功能。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飒爽   论坛守护神 1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北京
秋分养生

2025年09月23日 09:20

晨雾漫过窗棂时,案头的日历翻到了秋分——今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均分,寒暑各半。

古人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这一天,白昼与黑夜等长,暑气彻底褪去,寒凉悄然登场。中医讲"秋冬养阴",秋分正是"阳消阴长"的转折点:前半月还带着夏末的余温,后半月便已浸了深秋的冷冽;风里不再有燥辣的热意,反而多了几分清冽的凉意。

此时的养生关键,不在"补",而在"收"——收敛阳气、滋养阴液,让身体跟着天地的节奏,从"生长"转向"蓄养"。

一、起居:不贪凉不熬夜,给身体"调准阴阳刻度"

秋分最妙的是"昼夜平分",但也是"寒热交替"的敏感期。前一夜还盖着薄被,今晨可能就被凉意激得缩成一团。《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时的起居要更讲究"顺应阴阳"。

起居三件事,帮你稳住秋气:

早睡一小时,给阳气"归位":秋分后,阳气收敛的速度加快,晚上22:00前入睡最佳(比白露再早半小时)。夜间是阳气潜藏、阴液滋养的黄金期,熬夜会打乱这种平衡,导致"阴不足则燥,阳不藏则虚",第二天容易乏力、口干。

重点护"两处":后背和脚:秋分后,"凉燥"伤人最狠——风邪裹着寒意,专挑阳气薄弱的地方钻。后背是督脉(阳气之海)和膀胱经(排邪通道)的必经之路,受凉易引发咳嗽、肩颈僵痛;脚是"第二心脏",脚底涌泉穴受寒,寒邪会顺着经络往上窜,导致腹痛、腹泻。睡前可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加艾叶或花椒),边泡边搓脚心,直到后背微微发热。

穿衣"上薄下厚":秋分后温差可达10℃以上,早晚出门别学年轻人"要风度不要温度"。上衣选轻薄长袖,护住胸口(心肺所在);裤子选高腰款,盖住膝盖(寒邪最易入侵的关节)。中午热了也别急着脱外套,"春捂秋冻"要适度,以后背不出汗、手脚不凉为度。

二、饮食:润而不寒,把"秋燥"喝成"润养茶"

秋分后的"燥",和白露的"温燥"不同——此时寒气渐重,燥中带凉,容易出现"干咳无痰、皮肤干痒、大便干硬",甚至"寒包火"的感冒(外寒内热)。中医说"燥者润之",但润的同时要"温养",避免吃太凉的食物伤了脾胃。

秋分饮食三原则,吃对才能"润到根上":

多吃"白色润物",但别太凉:秋属金,对应肺,白色入肺,是秋分餐桌的主角。推荐银耳、百合、莲藕、白萝卜,但要注意做法:银耳羹别放冰糖(冰糖性凉),改加少量红枣;百合煮粥时加一把小米(小米性温);白萝卜最好煮汤(如萝卜羊肉汤),既能润燥又暖脾胃。

吃点"酸甘化阴",收敛肺气:秋燥伤阴,阴液不足会导致情绪烦躁、失眠。中医讲"酸甘化阴",酸味食物(如石榴、山楂、葡萄)能收敛肺气,甘味食物(如山药、南瓜、红枣)能补脾胃阴液。推荐一道"桂花山药泥":山药蒸熟压泥,撒上干桂花和少量蜂蜜,甜而不腻,润而不燥。

少吃"辛散",多吃"润补":辣椒、生姜、大蒜等辛味食物会发散阳气,加重秋燥;螃蟹、柿子等寒性食物易伤脾胃,近期要少吃。可以适当吃些"润补"的食材,比如黑芝麻(炒熟后碾碎,加蜂蜜冲服)、核桃(每天2-3颗)、百合(炖雪梨时放5片),既能滋阴又能润肠道。

三、情志:不悲秋不焦虑,让心"静"下来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分后万物渐衰,草木凋零的景象最易触发"悲秋"情绪。中医认为,"悲忧伤肺",情绪低落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胸闷、气短,甚至引发咳嗽。

疏肝解郁三招,把"秋愁"泡成"清欢":

赏秋景,养眼更养神:周末去公园走走,看看银杏初黄、枫叶微红,或是蹲在路边拍一组"野菊花"的照片。视觉上的鲜活色彩能刺激大脑分泌"快乐激素"(血清素),缓解压抑情绪。

闻香静心,给情绪"松绑":案头放一盒"秋意香囊"(配方:陈皮、桂枝、檀香),或是用甜橙精油熏香。中医讲"芳香入脾",香气能疏通肝气郁结,让人心情舒展。

写"秋日记",记录小确幸:每天睡前花5分钟,写下今天遇到的3件温暖小事——比如"楼下奶奶送了我一把自家种的桂花""喝到同事泡的蜂蜜柚子茶"。记录能帮我们从"焦虑未来"转向"珍惜当下",心稳了,秋燥自然"静"了。

四、运动:动中求"和",让气血"活"而不"耗"

秋分后,运动的关键词是"和"——不剧烈、不懒散,让气血微微舒展,又不耗伤阳气。

推荐3种"秋分专属运动",动出好元气:

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动作能拉伸脊柱,疏通三焦(上、中、下三焦主水液代谢),改善秋燥导致的全身干燥。每天做3遍,做完后感觉后背发热、呼吸顺畅,正是气血通畅的表现。

晨练"六字诀·呬字功":中医六字诀中,"呬(xì)"对应肺,能宣肺润燥。晨起面朝西方(秋属金,西方主收敛),深吸一口气,慢慢吐气并发"呬"声(声音轻到自己听见即可),重复6次。长期坚持,能缓解秋咳、鼻干。

傍晚"踩秋影"散步:秋分后,日落时间提前,傍晚的影子变长。穿一双软底鞋,在小区或公园里慢慢走,踩着自己的影子走(别踩别人的),感受脚底与地面的接触。中医说"接地气,养元气",这种"慢运动"能放松身心,特别适合压力大、易失眠的人。

五、穴位:按揉两个"秋燥开关",润到喉咙润到骨

秋分养生,离不开穴位的"小助力"。每天花5分钟按揉这两个穴位,润燥、止咳、安神,简单又有效:

太溪穴(滋阴补肾):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由轻到重,以酸胀感为佳,每次3分钟。肾阴是全身阴液的根本,按揉太溪能缓解口干、眼干、失眠,还能强腰健骨。

列缺穴(宣肺解表):前臂桡侧(拇指侧),腕横纹上1.5寸(约2横指)。用食指指腹打圈按揉,感觉局部发热为止,每次2分钟。列缺是肺经的"络穴",能疏通肺气,缓解秋咳、鼻塞、头痛。

秋分是一场"平衡的智慧"——天地的阴阳在此刻持平,我们的身体也需要学会"收"与"养":早睡一小时,把阳气"收"进体内;喝一碗温润的银耳羹,把阴液"养"在根源;赏一片飘落的银杏,把烦恼"放"在风里。所谓"养生",不过是跟着天地的节奏,把日子过成滋养生命的样子。

愿你在这个秋分,不慌不忙,不燥不寒,把秋气"收"进骨血里,把好状态"养"进日子里。
[发帖际遇]: 神秘人对飒爽 说:“你在一个群体的地方是否牢靠,不取决与你有多厉害,或者是有多勤奋,而是取决于你是不是占据了一个心智,是不是“不可或缺”。”飒爽 听后得到了2 颗宝石。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家中信   论坛守护神 1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秋分节气的养生小常识有以下这些:

秋分可药补:在秋分节气的养生中要注重对肺脾肾三脏养护,适当选用一些中草药煎服是很有效的办法。党参、芡实、白术、苍术、茯苓能补脾祛湿止泻。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固涩止带,养心安神。百合性偏凉,胃肠功能差者应少吃。另外,秋季进补也不可乱补,无病就不需要进补,进补时则要对症服药,否则将适得其反1。

适当秋冻: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有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不过对于体质虚弱者或老人儿童,夜间入睡后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受凉,诱发各种疾病。

常笑宣肺:在精神方面,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

运动以登山为最宜: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登山、慢跑、散步、打球……特别是登山,可以改善人体的循环系统,增加肺活量,激发快乐和活力。登山还可以配合呼吸,这样可以加强肺部循环功能,更能加速人体代谢过程。

饮食须清润温润为主:秋分后,气温骤降,气候干燥,不少人难以避免地出现鼻干、咽干、咽痒、皮肤干燥、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泻等问题。秋分时节最重要的当数充足补水。这个补水应该是全方位的,既有正常的喝水,也有皮肤的保湿,总之从头到脚,尽量让身体感觉润泽舒服。

注意保暖:秋分过后,气温速降,要添衣防感冒。

调节情绪:秋天是一个季节交替的时期,天气变化无常,很容易影响人们的心情。此时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多听音乐,多看书,多与朋友交流,以缓解压力,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以上就是秋分节气养生的小常识。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nwd7pv29pk   论坛守护神 1 小时前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上海
秋分养生核心在于**“阴阳平衡、收敛润燥”**,顺应秋季“收”的特性,做好以下几方面即可:

1. 饮食:滋阴润燥,少辛多酸



- 多吃润肺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莲子、蜂蜜、山药等,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皮肤干。



- 遵循“少辛多酸”原则,少吃辣椒、生姜等辛辣发散食物,适当吃苹果、葡萄、山楂等酸味食物,帮助收敛肺气。



- 可适当进补,但避免过于滋腻,以清补、平补为主,如用鸭肉、鲫鱼、红枣等煲汤。



2. 起居: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 秋分后昼夜温差加大,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保证充足睡眠,帮助阳气收敛、阴精蓄积。



- 注意添衣保暖,尤其早晚外出时,重点护住腹部、背部和脚部,避免受凉引发感冒或肠胃不适。



3. 运动:适度温和,避免大汗



- 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以免耗伤津液和阳气。



- 运动时间建议在上午或傍晚,避免清晨低温时段,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



4. 情志:收敛情绪,心态平和



- 秋季易使人情绪低落,需注意调节心态,避免焦虑、抑郁。可多外出散步赏秋,或通过听音乐、读书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情绪稳定,顺应“收敛”的气机。



5. 其他:防燥护阴



- 室内可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在40%-60%,缓解皮肤和呼吸道干燥。



- 减少洗澡频率,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洗澡后及时涂抹润肤露,保护皮肤水分。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萤火微凉浅草暖   论坛首富 1 小时前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北京
秋分养生好。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奖励规则

HOT • 推荐

关注24

粉丝29

帖子24041